李少白 何星

何:最近我看到您的作品《仰望飞雪》,很喜欢。蓝天映衬下飞扬的由雪花形成的,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白色线条很触目,请问您是如何构思这个画面,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那次我在坝上草原遇上了大雪。天亮后,雪停了,天也放晴了。放眼坝上,蓝天、白雪、黄叶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镜头中的雪景虽然很美,但全是静态的,少了雪花纷飞的气氛,并且因为去景区的路很远,到达时已近中午,艳阳高照已属顶光——光线从头顶上直射下来,是一天中光最硬、投影最短、造型能力最差的时候。尽管如此,坝上的晴天丽日和白雪,断然是不能轻易放过,我要想方设法克服现有条件的不利之处拍出好照片。于是我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不时有阵风吹过,每当阵风一来,桦树枝上的积雪就有一部分被风吹向天空。我忽然来了灵感:何不钻到桦树的下面,采用低视点,将镜头仰起来,等候阵风刮起,捕捉风吹雪飘的动态雪景呢?当采用仰视角时,对于镜头中的桦树的黄叶和枝上的白雪来说,顶光就成了逆光了。而逆光恰恰能给黄叶带来透明感,能使白雪显得晶莹。

何:看来这张照片的成功。除了风的帮助。顶光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巧用顶光,还有别的例子吗?

李:在我自认为成功的照片中,还真有一些是只能用顶光才能完成的。尤其是大家熟知的《看不见的故宫》画册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利用顶光完成的。比如《故宫风云》就是其中的一张。那是我在一个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中午拍摄的。

何:从画面看。这是典型的顶光——琉璃瓦屋檐下的走廊暗黑。几乎难以分辨任何细节。您是恰巧碰到了这种光线。还是有意寻找、等待顶光完成的这幅作品?

李:那天我从上午就进了故宫,本来打算吃完午饭,等下午光线变斜再开始拍。但这时我看见天空中正飘着具有动势的斜云,就想何不利用眼前强硬的顶光在宫殿上形成的强反差、深阴影的视觉效果,再结合天空中耀眼的斜云,构成一幅具有隐喻故宫是一个充满明争暗斗的风云之地的作品呢?拍摄的结果与我事前的构思还是比较吻合的。

何:《云与影》和《四姑娘山的正午》这两幅作品在画面上的共同点是漂浮在蓝天中耀眼的云朵。您构图时是不是有意识在画面中突出云朵的?

李:这两幅照片都是碰上了顶光,而且是造型能力差的顶光。但是由于云朵的出现,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因为太阳高悬在云朵的上方,当阳光自上而下时,碰到了云朵的阻挡,就会在云的下方,形成色泽深重的投影,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构图时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产生富于美感的造型。《云和影》主要是利用蓝天、白云,灰蓝的山脉,金黄的沙丘所形成的色块组合;而《四姑娘山的正午》则是利用光与影、明与暗、线条与色块构成的更复杂的形式组合。这些组合之所以能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有强烈的顶光。

何:《俯瞰大地》也是顶光拍摄的作品?我看有些像顺光的造型。

李:是顶光下拍摄的西藏。但因为我是在飞机上俯拍的,所以顶光在这时就变成顺光了。而大地上的河流、沙漠因为顺光少了影子的干扰,而形成了纯粹的色与形的抽象组合。

何:《建筑物上的光与影》也是用顶光拍摄的吧?但顶光不是缺少影子吗?

李:是用顶光拍摄的。在通常情况下,由于顶光自上而下,物体的投影都会落在自身的下面,虽然不明显,但是当建筑物的造型不是方方正正时,或者大屋檐,或者镂空,或者流线型,或者大斜坡,或者大曲面时,顶光也可以产生丰富的影子,甚至会比斜光产生的影子更触目(因为正午的光线强烈)。我们一定不能被教条束缚,而要学会巧用光线,即使像顶光这种公认的缺乏造型能力的光线。光线用对了,也能使画面的几何造型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张照片的最大亮点就是因顶光形成的影子造型。

何:《烈日下的杏花》一看就是顶光,影子落在了树下。我看过一些描写杏花的照片,您拍的这一幅,运用了顶光。光线自上而下,正好将盛开的杏花照个正着,使杏花格外明艳。

李:从我今天所展示的几幅顶光拍摄的各种类型的照片,多少可以说明好照片也可能藏在最不受欢迎的顶光之中吧。

何:嗯,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