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琳

受连城秘谷酒店的邀请,我们花了4天时间,走遍连城大半田野乡村,只为寻访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酒店度假之旅,按照常理出的那些牌:阔大的客房、Kingsize大床、师出有名的SPA、健身房与泳池,种种种种,在酒店的度假顾问带领我们上山下乡的诚恳脚步面前,都再也无法提起光鲜亮丽的豪奢神色。

反倒乡间那些质朴的艺人,与他们精湛的技艺,在晶莹的汗水下,真正有了奢侈的含义。如同美玉堂的一张老纸,72道工艺心手相成,洁白薄韧,是博物馆修复古籍的专选。

这也令我们对这家深居冠豸山森林中的秘谷酒店,心生敬意。酒店对在地文化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土楼外观的建筑设计、室内软装让人会心的小灵感上,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寻访、梳理在地技艺,将他们带到秘谷的度假客面前,让古老的手艺找到现代的市场,也让现代的心灵承接上慢工细活与直感体悟的生命态度。

400年前,连城姑田一带遍布造纸厂,家家户户都在从事造纸相关产业,有的做料,有的做纸,有的卖纸……产出的“连史纸”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清嘉庆年间,连史纸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还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南洋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口商品。400年后的今天,传统工艺风光不再,邓金坤成了连史纸的守望者,“美玉堂”则成了以纯手工方式制作连史纸的“独苗”。2008年,“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玉堂,第十一代传承人邓金坤小心翼翼地展示他的传家宝——一张产于嘉庆年间的陈年宣纸,虽历经近200年,除了边缘泛黄,却还是洁白,且质感柔滑,薄韧整洁。“连史纸有‘寿纸千年的美誉,不同于新纸有火气,保存一定年份的老纸,自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得温润,更有质感。”邓金坤用酒来比喻,正如老酒越陈越香般,年份越高的老纸越能体现价值。

“片纸不易,措手七十二”。连史纸恪守明清客家造纸文化,秉承“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严格说来,需经72道工艺才能制作完成。在邓金坤家族创立于1897年的老作坊里,纸浆池、纸帘、纸板架等造纸工具应有尽有,几名两鬓斑白的老师傅正忙着捞纸、焙纸、验纸、撕纸。从挑选嫩竹到最后成纸,至少需八个月。这其中,连史纸独特的制浆工艺和“捞纸法”格外精细,对力度、角度均有要求,堪称行业内最难的手艺也考验着老艺人的手工和耐心极限。“比如捞纸中最难的‘按放帘头工序,需把订好的纸帘从纸浆槽里捞起放在纸板架上,让纸浆固定后再与帘架分离。一个学徒若想初步掌握‘按放帘头手艺需要四个月,但若要精通,则是一生的事。许多纸工做了数年后,发现仍旧无法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就此放弃。”

因此,相较于开拓市场,邓金坤对技艺传承的断层更焦虑不安:时至今日,姑田镇精通手工造纸的老艺人只剩下美玉堂的二十多人,而连史纸最鼎盛的清代和民国,这个数字在一万人以上。“美玉堂师傅最大的已经八十多岁,最年轻的也快四十岁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这样的工艺,认为学得太慢,赚钱也不多。”当求“精”的传统工艺碰上求“速度”的市场化,前者显得不堪一击。“手工制作宣纸确实不如别的行业赚钱快,让我唯一坚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这幺好的纸从我的手上消失不见了。”

从小看着爷爷、父亲在纸寮里焙纸、当学徒,6、7岁时,邓金坤就学会“顶纸”赚零花钱,对连史纸的热爱让其不忍放弃。而为了证明连史纸的品质,邓金坤曾将纸张送往权威机构检测,一份由福建省浆纸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报告显示,普通纸张的PH值一般在6以下,酸性纤维多,不利于长期存放,连史纸的PH值在7.5-8.5之间,属中性偏碱性,能长期存放;在耐老化白度方面,国家标准的下降值为5%,而连史纸为3.3%。

基于这样的特性,连史纸成为制作图书、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好材料。2012年8月,美玉堂与国家级印学博物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杭州西泠印社展开合作,共建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这是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最近,连史纸又被选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用纸,邓金坤更坚定了把连史纸传承下去的决心,他甚至有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将连史纸纳入旅游的范畴?目前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7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各有看点,以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为例,现存大量印坊、雕版和印刷工具,若能与连史纸串联起来,不正好让游客重温古代制书业的盛况?

“任重而道远。”邓金坤用五个字形容自己的使命,而我看到的,是他对传统工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

约有4500年历史的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之一。随着一批民俗活动的隐退,鼓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机器制造更大量取代了手工。如今,民间手工制鼓的艺人寥寥无几。

从朋口镇驱车近20公里山路,终于来到金龙村,爬上一个长长的陡坡,邱家富的家建在半山腰,视野开阔,房前屋后被大片竹林包围。刚跨过大门,祠堂里就传来清脆的敲鼓声,夹杂着打木头的低音,回荡于山间竹林,沉稳而有力。邱家富的父亲、87岁的制鼓老艺人邱志明精神矍铄,正在调试新鼓,“要看鼓皮绷的松紧程度进行调音,如果声音太锐或太沉,就相应调节绳子的松紧度。”他左手持槌击鼓,右手握斧敲打绷紧的鼓嵌,动作麻利而娴熟。

从13岁跟着父亲学做鼓,老师傅已制鼓70多年。在他眼中,父亲精通做鼓、做砻等民间手艺,只要看一眼,便会模仿。父亲教给邱志明做鼓的第一项手艺是制作竹钉。不起眼的竹钉,原材料选用后山的毛竹,每枚都要削上几十刀才能成形,且刀刀要恰到好处。不仅如此,削好的竹钉需用沙慢火温炒,直至竹钉有硬度。用竹钉的好处在于不易生锈,且可以保存良久。如此细心之做工,更遑论制鼓的十几道工序。

从选材、刨板、铆接、箍紧、蒙牛皮、钉竹钉到打底、上漆,每道工序都十分重要。鼓面是最关键的。邱志明尝试了山羊皮、水牛皮、黄牛皮等多种,最后发现,做鼓以黄牛皮最佳,而黄牛皮还要用公牛,母牛皮太薄,容易撕裂。做鼓面的流程中,刨皮又是最重要、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步骤,鼓皮要削得均匀、厚薄适当,做到中间略薄而四周渐厚,太厚则鼓声闷而不响,太薄却容易破裂。因此,制作鼓面时,老师傅经常站到鼓面上踩,一方面考验牛皮的韧度,一方面让牛皮拉开,保证音质更清脆。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邱家富也学得这门手艺,全力帮忙。

这样的制作过程,一个成鼓需一个多月,让邱志明自豪的是,他的鼓基本可以保持15年不变形、不走音。这幺好的质量,在销路没有拓宽时,却成为另一种障碍。而与酒店的合作,让老师傅看到了一丝希望,有这样一个可以对接到城市客人的平台,想必会带动越来越多人喜欢传统、手作和慢活,他的鼓再也不愁卖不出去,那幺手工制鼓的技艺不仅不会消失,甚至有可能发扬光大。

打拳

勇就勇在贴身近博,一招制敌

2001年,连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这座小城的“武风”之盛,渐渐为外人熟知。历经900余年岁月,出自北少林、却在连城隔田茁壮成长的“连城拳”,不仅被收录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客家人“尚武”之风的最好体现。

腾空、跃起、转身,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3分钟内,连城县隔田武术团团长黄小平打了一套完整的连城拳,停下来时,他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城拳的特点是贴身短打,干净利落,很多用的是寸劲、爆发力,碰上高大的人,我们不能退,反而要靠到他们身上,用拳、肘、膝,攻击对方的要害,讲究一招制敌。”因为这样的特色,连城拳以中下磐为主,讲究形神兼备,步法灵活多变。

从12岁跟着老父亲和村里的老师傅在黄氏宗祠学习,黄小平习武已20年有余。在当时偏僻而没有娱乐设施的隔田村,宗祠是最热闹的场所,黄小平清楚地记得,每日下了晚自习,他便和20多个孩子来到祠堂,蹲马步,舞拳头,提枪弄棍。勤学苦练几年后,初见成效。因为贪玩晚回家,黄小平经常会被老父亲责罚,16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黄小平照例晚回家,父亲一反常态地不生气,而是把手反扣在背后,慢悠悠地踱过来,走到黄小平面前,突然一掌甩过去,“我当时自然反应,手一刮,头一偏,转身就跑了。”黄小平笑了笑,这幺灵敏的反应让老父亲有些懵了,不过自从那次之后父亲再也没有对黄小平动过手,“因为他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多年后的黄氏宗祠几无变化,墙上挂着的老祖宗,千百年的遗训,以及地上摆放的略显生锈的兵器:山字耙、铁尺、双刀、钩连枪、连城棍。只是小城中再不见闻鸡起舞之人,而曾经人声鼎沸的祠堂也略显凋敝。“过去族人都把祖训谨记于心,出门在外,祖训也如暗语般,他说上半句,你对得出下半句,便是乡亲,大家会相互提携、照顾,颇有行走江湖的意味。”陷入良久的沉思,或许对黄小平来说,“功夫”不只是自保防身,更是宗族血液流淌于身体的另一种形式。

如果没有90后小伙吴哲鹭,很难说我们4天的连城“非遗”之旅会完成得这幺充实完美。小吴是我们的专属度假顾问,而在秘谷酒店,像他一样的度假顾问有10多个。

他们大部分是连城本地人,对在地的历史、文化多有了解,更不缺灵活的人脉。对旅行者来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当地有个事事门儿清的“地头蛇”带路寻山游水访高人,而在秘谷,“像本地人一样在行”一点也不难。

说回到非遗与老手艺,“匠人寻访”是秘谷开发的众多度假产品中的一项。连城是客家文化名城,至今仍保留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如以米酒下菜的传统,民俗活动走古事、游大龙等,以及流传下来的诸多老手艺。酒店多方调查梳理,发动当地员工,与政府合作,最终选定了 “连史纸”“黄家拳”和“制鼓”,作为当地传统技艺风情的代表,并结合大家的旅行习惯,打造成在地风味浓郁的旅行Package产品。这非但让秘谷“度假酒店”的名号落到了实处,也造成了饶有趣味的差异特色——在一些旅行服务成熟完备的目的地,尤其是西方人传统的度假地,一些高星级酒店往往结合当地特色,提供给客人从自然生态探索、到人文风情体验丰富充实的Package产品,如海岛的雨林探秘,或非洲的土着家访,酒店不仅仅是驿站,更是专业导游、贴心朋友,连城秘谷酒店的这种Package式旅行度假项目,观念接轨国际,令人眼前一亮。

要是没有那幺多时间去一一寻访,不必遗憾,酒店开辟了专门的空间,展示老匠人们的制作成品,如宣纸、锡器、桶、鼓等,同时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这些器物细致的制作过程。赶上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秘谷还会直接把老匠人们请到酒店,做一场“匠人之夜”主题活动,让他们在一个纯现代的空间中,为各地来客展示传统的工艺过程。游客兴之所至,甚至可以直接接洽匠人购买、定制。传统式微的如今,像秘谷酒店这样,将自己变成传统接驳现代市场平台的做法,可贵而值得推广。

佰翔秘谷酒店坐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内,拥有400亩酒店专属森林公园、50多个度假项目,最适合修身养性,山林度假。住下来,或骑行爬山,或下棋垂钓,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五星假期。

时光封存的客家风

拐进辅道,秘谷酒店呈现眼前:掩映于山间竹林,酒店的土楼外观很是惹眼。一走进酒店,几十米长的漂流木前台横贯大堂,后面是一大片落地窗。透过玻璃,窗外的竹林、鸣翠湖映入眼帘,一下子怦然心动。服务员用客家方言道了一声:“顺遂”,并奉上解渴的清茶,时光暂停,一切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客家民居。

漫步酒店,圆形的内部构造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无论餐厅还是公共空间,设计风格以客家人的朴素美学为基础,融入客家饼、瓷勺等装饰画,简洁而大气。房间里的客家味更浓。随处可见的客家蓝花布,暗红色的木质配上仿古铜扣,简约大方。床头柜是两只旧时的木箱,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仿造古时客家女子出嫁的嫁妆而制,甚至木盒、小物件都古色古香,十分隆重。酒店还有8栋别具特色的木屋别墅,隐匿于松林间。若运气够好,入住别墅,晨起还能遇上觅食的小松鼠,甚是妙哉。

浓郁的客家风情之外,秘谷的美食亦地道而诚意满满。多道美食食材出自酒店“躬耕园”“鸣翠湖”,更成为一大亮点。客家盆菜宴、八大碗是酒店主推的菜品。盆菜是客家的传统菜肴,秘谷的盆菜宴选用猪手、鲜虾、白切鸡、烤鸭、烧方、炸猪皮、连城豆腐、素菜等丰富食材,加入汤底制成,吃的时候一层层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大有渐入佳境之快感。八大碗是古时客家人最隆重的宴席,秘谷的客家八大碗清一色采用大海碗,通常有猪肉、粉丝(葛粉)、白斩鸡和连城白鸭,炒猪肉、炒牛肉、炒猪肚,再加四道新鲜蔬菜及甜汤。几道新鲜蔬菜采自酒店的菜园,还有部分野菜,鲜甜脆嫩。如此大的份量,适合多个家庭分享。而采用鸣翠湖草鱼制作的“全鱼宴”,宾客享受垂钓乐趣之时,更可体验“一鱼多吃”的飨宴:鱼肉切片制成水煮活鱼,鱼骨加入蔬菜熬汤,鱼头制成剁椒,何其乐哉。

酒店之外,秘谷还推出“古镇骑行美食探访”项目。傍晚时分,与好友免费借用酒店的专用自行车,由度假顾问带路,向着古镇出发。第一站“大桥上扁食”,这座一米多宽,十多米长的木廊桥,略显破旧,“传忠美食店”甚至没有招牌,只有一个“客家传统名小吃”的奖牌悬于店内角落。热腾腾的扁食盛上时,看不出有何不同,品尝后发现,每一颗都饱满而肉多皮厚,汤底更是鲜甜有加。美食店的李老板说,他们一家三代人在大桥上经营扁食店几十载,做扁食最重要的是挑选猪肉,汤底则需大骨从早上到中午慢慢熬制。因此,美食店营业时间从下午1:30至晚上8:30,每天几十斤扁肉,卖完即止,堪称“限量”。

第二站四角井往团结巷方向的“灯盏糕”,亦是连城的特色小吃。摆摊10多年的李阿姨,娴熟地将大米加黄豆磨成的豆浆盛于平底勺,加入腌制的肉条、香葱等作料,下锅油炸。“滋滋”作响的灯盏糕,冒着热气,迫不及待尝一口,金黄色外皮松脆,圆边酥软,满口喷香,即使吃得形象全无也一点儿不在乎,这样的小吃真是过瘾至极。

若有时间,不妨再尝一下老实小附近的“兴隆小食”,烂粉和兜汤肉嫩而分量足。若能遇上挑夫的千层糕、拳头桃等,买来一试,地道的口味绝对让你欲罢不能。

酒店拥有400亩山林,是运动养生的绝佳场所。早餐过后,与三五好友,一起沿着后山的私家木道悠游漫步。走累了,就与朋友一同采捧天然山泉,在酒店的私家观景平台稍作休息,以山泉水泡茶,细细品味休闲时光。对下棋感兴趣者,就躲进深谷的亭中小憩,与棋友杀个千回百转,游走于出世入世间。

若喜欢运动,在秘谷酒店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清晨,在鸟鸣声中,随老师开启一场瑜伽或太极之旅,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绝美气息。傍晚,借用酒店专业的自行车,带上简单的骑行装备,在山谷赛道上,骑过古村落、竹林、小瀑布,用单车感受山谷的每一寸土地。此外,酒店还有森林网球、草坪足球、草坪射箭、帐篷观星等活动,不出酒店,亦能将假期安排得妥妥贴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