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玲

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很多,其中描写庐山美景最经典、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当是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然而,同样在小学背诵过、浅显易懂的《题西林壁》,却借景说理,以文字描绘庐山壮丽的当儿,也在人生的道路上无数次给了我们提醒与警示。

苏轼一生仕途起伏,《题西林壁》写于元丰七年(1084年),正是诗人历经“乌台诗案”5年之后。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被新党列诗指控对皇帝不忠、图谋不轨,遭宋神宗关押狱中长达103天:后在王安石力保下免于一死,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史。在黄州的4年,可说是诗人人生的低谷。也在这段时期,他为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元丰七年,苏轼被神宗调往汝州(今河南汝州)。在途经九江时,他和友人参寥同游了庐山。初登庐山,面对沿途目不暇给的美景,苏轼原本决定此行不作任何诗词,后在盛情难却下,仍写了好几首作品。他所着《东坡志林》中的《记游庐山》篇,记载了游览庐山时的经历与心情。对于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漱玉亭和三峡桥两处景点,他各作了一首诗:然而除了叙景,此行诗作更多地透露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题西林壁》是苏轼离开庐山前,与东林寺总长老同游西麓的乾明寺时,于寺内墙上所题。它既是一首写景诗,亦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描写庐山的多变面貌,后两句则借景道出看待事物主观与客观角度之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不仅是人与山,亦可延伸到人与社会或群体的关系。除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套用诗人当年的处境,或许也有“人在朝堂,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吧?他日有机会一游庐山,别忘了领略诗人面对浩浩美景的一番感悟。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着名文学家。年纪轻轻便已名动京师,为官期间因不支持王安石变法而遭排挤,于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当官。后于湖州任职后上书《湖州谢表》,成为新党指控他图谋不轨的“证据”,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被贬黄州。苏轼在保守派司马光任相后一度获重用,却又因不愿与旧党(保守派)共同打压新党,再次被贬。一生为官都不愿

“选边站”的他,虽屡遭诬陷,但就是这种客观看待事物的清明态度,才让他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绝世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