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英

进入夏季,天气热了,海鲜大排挡的生意又红火了,有人喜欢边看电视足球赛,边喝着啤酒吃海鲜,大饱口福和眼福;有人喜欢生食牡蛎,凉滑爽口;有人喜欢吃石斑鱼和贝类,鲜美可口……面对各色各样的海鲜和形形色色的烹饪加工方法,你可得留个心眼,稍不小心,吃海鲜也可能会吃出病。

小心毒素

雪卡毒素

近些年,我国南方一些城市一到夏季便频频出现进食老虎斑等珊瑚鱼类导致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雪卡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人进食含雪卡毒素的鱼肉或肉汤后,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中毒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呼吸麻痹死亡。雪卡毒素中毒有一个特征性症状——温度感觉倒错,就是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入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

雪卡毒素并非海鱼自身所带毒素,而是这些生活在珊瑚礁周围海域的鱼类摄入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后,造成雪卡毒素在鱼体内蓄积。珊瑚鱼越大,毒性越大,食用的安全风险也越高。需要注意的是,雪卡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症,因此不能从鱼的外形、肉质、味道来判断是否有毒,且高温、冰冻、熏、盐腌、醋、酒等处理方法都不能把毒素清除。

老马支招

尽量避免食用重量超过2千克的珊瑚鱼。如果吃,只能少量,尤其避免吃珊瑚鱼的卵、肝、肠、鱼头和鱼皮。吃珊瑚鱼时,不要同时喝酒和吃花生,否则中雪卡毒时会加重症状。若曾有中毒经历者,万万不可再次食用。若不慎中毒,应立即到医院救治。

贝类毒素

夏季的蚬、青口、蚝、扇贝、带子等双壳贝类容易带有毒素,若摄食被毒化的贝类会引起中毒,而且毒贝烹煮的汤汁中也含有相当量的毒素。贝类毒素与赤潮的发生密切相关,而由其引发的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沿海城市。常见的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健忘性贝毒。比较常见的贝类有织纹螺,俗称海螺蛳、麦螺或白螺,广东、浙江、福建沿海较多。织纹螺本身无毒,但它摄食有毒藻类后会富集和蓄积藻类中的毒素,从而被毒化。织纹螺引起的中毒是一种麻痹性贝类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最毒的一类,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很可能致命。

人食用带麻痹性贝毒的贝类后,一般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唇、舌、喉头、面部、手指有麻木感,还会发展到四肢末端和颈部,并伴有恶心、呕吐等,最后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者常在2~24小时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近期,我国福建、浙江等地都发生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死亡的事件。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除了织纹螺外,积累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还有:日月贝、巨蛎、文蛤、贻贝(青口)和扇贝等。

老马支招

目前对贝类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剂,因此最有效的招数只能是预防。不要吃织纹螺以及不知名的海螺类,特别夏季到海岛和沿海地区旅游时,不要随便吃贝类海鲜。一旦中毒,应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抢救措施,设法去除毒素,同时急诊就医,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