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

每一个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属于马家巷的故事,比其他街巷更为悠长而有味道。否则,它也不会成为绵阳这座科技城的名片,成为美食达人们口中的天堂。即便随便说出口,那三个字里,都毫不犹豫地满口川味。

在绵阳人眼里,马家巷是悠闲的。零碎的小吃、时尚的饰品、地摊、格子店、杂货铺,甚至也有修鞋铺充斥其间,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来回。尽管现在抬头就是林立的钢筋混凝土高楼,马家巷已不再古香古色,然而,这条宽3 米、长263 米的小巷,却承载了绵阳人太多的记忆。这记忆与生活有关, 也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有关。

有记者追寻过马家巷的历史, 源于明代。一个马姓军士奉命驻绵, 后世代定居于此,家族壮大,修马家大院。人丁兴旺,商贾云集,成马家巷。清末至民国初期,马家陆续迁出马家巷。解放后马家巷被政府接管。

从前的马家巷虽然是青石板, 却依然是乡土的、破败的。前些年,政府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予以修复,让长衫褴褛的老马家巷换了小清新的马甲,古典而时尚。绵阳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那风情万种的马家巷便爱得不行。一到周末或者寒暑假,狭窄的马家巷便有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架势。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商家便商机无限,喜笑颜开了。

于马家巷而言,这就像是老树新芽,人生第二春。它或许跟商家一样,感受最茂盛的生命力。它的名字,跟小青年挂上了勾,不少中老年人看得眼热,也时常被裹挟进去,坐下来,体会一下年轻人的放纵,让味蕾得到满足。我这样的中年妇女,自然要减肥的,可马家巷是市区商场与我家的必经之路,每次经过,如果能抗拒美食诱惑,必会得意洋洋。但更多的时候,总是免不了一个卤肉饼子或者一碗岳氏酸辣粉。

一晚独自一人去看电影,刚出影院,突然接到哥哥来电。这个中年大叔,正在影院背后的马家巷吃海鲜!笑着过去,兄妹俩像年轻人一样,坐在低矮的小凳上,吃几样自己中意的海鲜。结账,居然一人过百的消费。感慨,年轻人的地方都不是低消费啊!怪不得商家几个平方的小店都做得风生水起呢!

疫情让九州闭户,损失惨重的莫过于餐饮行业;而疫情刚过,最火爆的自然也是餐饮行业。这个漫长的寒假里,最让年轻人心心念念的,莫过于马家巷了。疫情解除当天,女孩子们便往马家巷去——久违的美味,连马家巷自己也耐不住寂寞日子,迫不及待地期待拥抱孩子们了吧?果然!年轻人都去了, 只是,都戴着口罩。

马家巷有了漫长巷生中最魔幻的现实记忆:追着美食来的人们, 都捂上了嘴!黑色的、灰色的、蓝色的、白色的、N95 的、KN95 的口罩。转念一想,戴口罩也不忘来马家巷海吃一番,倒也说明人们对马家巷的眷恋。虽然有的商家依然还没上岗,也不再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无比寂寥的两个月后,开始恢复的商机仍然让绵阳人和马家巷激动:蛰伏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总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