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心理癥状

越想越感觉没有活路了

正值中年,年富力强的张先生身强体壮,但最近却因为买房贷款20万开始紧张,提心吊胆,渐渐地总是觉得没有精神。据张先生描述自己是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感觉身体也不行了。后来工作也做不了了,只能待在家里养病,但是待在家里的时候,心里更难受,就更胡思乱想了,想起了买房的事,想起了贷款的事,想起我这病真的不好了怎幺办,想起我不能上班挣钱还有那幺多贷款可怎幺办,想起我这样总闹病妻子再跟我分手怎幺办……越想越烦躁不安,越想越没有活路,甚至想还不如死了算了。有时候,心里受不了,就在妻子面前,甚至在父母面前,像个孩子似的痛哭流涕,说自己活不了啦。

心理处方一 学习不再放大烦恼

我在与张先生的头两次咨询里,引导张先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很会给自己放大烦恼的人。他的想法里有很多“灾难化”的思维陷阱。所谓灾难化就是把思维琐事放大成重大挫折,夸大事情的不良后果。张先生说的“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其实是主观的自我夸大。张先生“感觉身体不行了”,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不知不觉间扮演病人。张先生就是通过闹病,给心灵找个避难所。张先生在家里待着的时候,一连串的灾难化思维涌入脑海,越想越可怕,越想越痛苦。其实说到底他的烦心事不过就是两件:一件是买房子的事,一件是不能去打工挣钱的事。进一步讨论下去,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就是打工挣钱这件事。

为什幺张先生会倾向于对事情产生灾难化的想法呢?这可能还要从张先生的人格特征和成长经历来探讨。

心理处方二 在人格重塑上下工夫

通过前两次咨询的初步沟通,张先生心态比较好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并且已经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夫妻闹了一次冲突,张先生又感觉身体不好了,工作也没敢去。由于妻子看到了丈夫的变化,决定陪同其再次来访。

看来需要继续给予张先生心理支持。于是,通过心理暗示实例的介绍,帮助张先生破除了消极的心理暗示,确信了三点:第一,我没病,我很正常。第二,我要精神起来。第三,我要工作起来。从而,坚定了他去工作的信心。

同时,通过引导,张先生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好的,而且已经产生了积极自我改变的行动。从而促使张先生学会关注正向的力量,学会自我助长。

接下来,就需要探讨张先生的人格特征了。

张先生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为一点小事,为失眠,为身体感觉不好,不仅自己又哭又闹没完没了,而且在妻子面前,在老父老母面前,哭天喊地,寻死觅活,简直就是一个小孩,而且是一个懦弱的小孩。很明显,这反映了张先生的人格特征:幼稚,依赖,退缩,心灵没长大,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为什幺张先生会有这样的人格特征呢?

原来,张先生从小就受到了特别的优待和娇宠。张先生有个姐姐,父母亲盼儿子。偏偏随后降生的儿子,一两岁就夭折了。后面就是张先生的降生。可以想见,在第一个儿子没有保住的情况下,好容易又盼来了一个儿子,该是怎样的呵护?张先生至今还记得早年的一些备受娇宠的经历。正是早年的特殊经历,让他形成了幼稚、依赖、退缩的人格特征,面对生活,不知担当,不会担当,不能担当。

生活往往很奇妙,弱势的男人往往会遇上强势的女人,组成一个女强男弱的婚姻。张先生夫妻正是这样,所以,买房大事由妻子一人说了算。现场咨询中这一点更加明显。妻子在场,张先生居然不敢说话。可见他们夫妻关系的女强男弱程度有多深。张先生自己也坦言:怕妻子,家里的事都是妻子说了算。这样的夫妻关系,又进一步强化了张先生的人格特征,他也就更加依赖,更加幼稚,更加退缩。

不难理解,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人很难找到好感觉,很难拥有成熟的自我感。一旦找不到自我,心里就会恍惚空虚,生活中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心慌意乱,担惊受怕,放大烦恼,陷于绝望。于是,扮演病人也许就是最好的避难了。

因此,张先生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从人格重塑上下工夫,矫正消极的人格特征,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的重塑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张先生积极地自我改变,关键是要学会自立自强。同时,还需要家人的积极配合,特别需要调适夫妻关系。为此,建议张先生的妻子,在夫妻关系中学会示弱,对丈夫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难,多一些肯定,张先生妻子表示同意。于是,在三方会话的环节,引导张先生的妻子对丈夫做了肯定评价。也许张先生很少听到妻子这样评价自己,甚至有点受宠若惊了,红着脸表示,一定要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一定让自己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说到这里,我们握手告别,我感到张先生的手上有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