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方女士今年30多岁,家里有两个孩子,老大上小学二年级,二宝刚刚两岁。这位宝妈一向身体健康,近期却频繁因为血压问题前来就医。医生打趣道:“又来啦,这次你家大宝又做了什幺奇葩的事啊?”原来,方女士的身体问题和家中大宝有着密切的关联。方女士第一次病症发作是因为大宝和自己玩游戏输了,不开心。如果只是这样,倒也能理解,毕竟小孩子好胜心强,输了游戏生闷气也正常。但没想到的是,大宝的负面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最后把妈妈的工作材料撕了,还说“要气死妈妈”。方女士顿时两眼发黑,瘫坐在地。

让方女士难以接受的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稍不顺孩子心,他就会脾气爆发。方女士无奈又痛心:“我真的不知道要怎幺办了,我这样做也不对,那样做也不行,他的脾气说来就来……”医生听完方女士的诉苦,建议她咨询心理门诊。方女士很是疑惑:“为什幺是心理门诊?难道他这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有关系吗?”

小孩子发脾气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发育要快于前额叶发育,杏仁核主管情绪体验,而前额叶主管行为控制,当强烈的情绪体验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和调节,孩子就会以外在的发脾气,甚至是行为上的攻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会有所改善。但如果孩子发脾气的频率、程度和发作环境都明显异于同龄人,可能要警惕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新增加的一类障碍名称,归于抑郁障碍诊断类别中。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严重的、反复的脾气爆发,表现为言语和/或行为暴力(例如言语暴力,以肢体攻击他人),这种症状表现的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的情况或所受到的挑衅完全不成比例。该类青少年的脾气爆发大概平均每周发生3次或3次以上,并且每次脾气爆发前都表现为持续性的易激惹或发怒。在环境范畴上,他们的脾气爆发场景至少包括在家、学校和与同伴在一起这三种场景中的两种,且至少在其中一种场景中是严重的。在时间范畴上,上述症状应当持续存在12个月或更长时间,且应当是在6岁至18岁之间。

在患病率方面,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6个月到1年的患病率可能为2%~5%,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学龄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少年。在共病方面,有研究发现破坏性心境失调与另一种障碍同时出现的概率为62%~92%,其中与抑郁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的共病率最高。

方女士听完医生的介绍,感觉一块悬着的石头稍微着了点地,知道了孩子这样的异常行为是因为什幺,就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到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但是,方女士还是疑惑,好好的孩子怎幺就出现心理障碍了呢?

目前关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成因还没有定论,研究倾向认为是由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生物学因素方面,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与儿童后期的破坏性心境失调有关,且破坏性心境失调的孩子在某些特定脑区也存在异常活动,例如负责情绪的杏仁核、与奖赏有关的纹状体、与行为控制相关的额叶皮层等。

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母亲孕期存在抑郁症状可能和儿童后期的破坏性心境失调有关联。儿童自身的气质也与破坏性心境失调显着相关,例如负性情绪较多、努力控制能力存在缺陷、寻求刺激的水平较高等,可能预示着罹患破坏性心境失调的风险增高。此外,一些环境因素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水平较低而敌意水平较高、父母婚姻关系不良、父母本身存在物质滥用的情况等都会增加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可能性。在社会环境方面,有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不佳也是一个风险性因素。

虽然医生解释得很详细,方女士的疑惑和担忧却更深了,“按您这幺说,我们其实也没办法找到最本质的原因去解释孩子现在的情况,那我之后要怎幺管教孩子呢?”

目前针对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两大方面。由于破坏性心境失调在症状表现上与抑郁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借鉴参考相关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例如锂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阿立派唑)和神经兴奋剂类药物(如哌甲酯)。但由于直接针对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实验研究较少,上述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患有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孩子大都是在受挫、要求得不到满足、没有及时得到奖赏或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奖赏时出现脾气爆发等症状,也就是说该类孩子的外在症状表现大都是反应性的,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和引导。例如,采用行为疗法来矫正孩子的发怒、易激惹和冲动行为;采用情绪管理训练来提升孩子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的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来改善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营造温暖、和谐、接纳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从而减轻孩子内心的压力,改善症状。

目前也有专家在临床上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治疗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例如将氟西汀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结果发现该种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孩子脾气爆发的次数,降低其负面情绪,效果确切。

作为一类新的病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相关研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发病原因、发展机制,还是早期识别、后期干预和治疗,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基于目前的研究,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具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应当开展系列研究,以逐步加深对该病症的了解,掌握其发病机理,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造福患儿,以及更多的像方女士家这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