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宁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都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那幺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有以下经验同读者分享。

充分利用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深入品读和理解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作者传递的情感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心理学中认识和识别自己或他人情绪也不谋而合。因此,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作品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细细揣摩,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

读是语文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形式有多种,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在讲《慈母情深》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

在教学人物对话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语句中的关键词句,同时联系上下文的环境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体会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从省略号的使用中感受到了什幺?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感悟母亲对孩子朴实真挚的爱,并借此教育学生要感恩母爱,珍惜亲情,不同时代之下,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揣摩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里。

抓住点滴,在续写课文的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五年级课文《穷人》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述的是一对贫穷的渔夫夫妇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两个孩子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对于当今大多孩子来说理解课文中提到的贫穷、困窘有些勉强,对于渔夫生活压力之大无从感同身受。在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续写这个故事,我会告诉学生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视角。

比如,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渔夫一家的生活境遇可能会变得更差,又或者得到了好的回报;比如,桑娜照顾孩子的负担更重了,偶尔也会吃不消;比如,孩子们之间可能时而友好相处,时而矛盾频出;再比如,西蒙的两个孩子来到新家,种种不适应……通过举例启发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进行续写交流,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从财富上渔夫夫妇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他们是富有的,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便是生活的希望。在交流中也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流、讨论、共同协助等语文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2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学生推荐好词好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语文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难题。

3在课堂上可多组织小组讨论与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用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倡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4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举办“课前一分钟演讲”“每天一句名言”“今天我收获了……”,出黑板报、手抄报等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公开的活动中树立信心,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

在作文、周记的批改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作文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动态。所以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教师恰当地应用一些“悄悄话”,能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

总之,我认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