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守双

书法家用“笔”能书写出甲骨文的神秘、大小篆的古朴、隶书的端庄、楷书的秀美、行书的飘逸……诗人用“笔”能书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平淡……画家用“笔”能绘画出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百态千姿——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凡夫俗子用“笔”能涂鸦出自己一路艰辛所走过的记忆的深浅不一……这就说明,无论什幺人,只要学文化,你就离不开笔。

那幺,你对“笔”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笔”的知识殿堂。

“笔”,可能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笔了,“笔”字,从“聿”到“笔”再到“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笔”字,最开始写作“聿”,象形,像一只手在握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不律:为“笔”之合音,就是“笔”),燕谓之弗。意思是说,聿,用来书写的笔。楚地叫它作聿,吴地叫它作不律,燕地叫它作弗。

“笔”字后来写作“笔”,会意。林西莉在《汉字王国》一书中写道:最古老的毛笔是什幺样子,如今我们一无所知,但是很可能是用竹子修成的,可能把笔杆的一端加工成柔软的竹丝。早在周朝人们就给“聿”字加了“竹”(竹字头)——这一招很不错。

“笔”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笔,秦地叫它作笔,由聿、由竹会意。

“笔”字,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才演变成这个模样——“笔”。有据为证。林西莉在《汉字王国》一书写得非常清楚: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的时候,人们取消了最初“笔”字中表示笔的部分,代之以“毛”。改得不错:笔仍然是由竹子和各种动物毛制作成的。此外简化的“笔”字也有很长的历史。

“笔”字就是由原来的“聿、笔”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