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江士义 陈绍庆

驶离淑浦县城,汽车沿国道一路向南,两旁的山不断有雾气萦绕,像是对初秋天气微凉的提醒。一个小时后,此行的目的地小横垅乡中心小学正静候在罗子山下,明媚且不失典雅。

这是一所始建于1984年的乡村学校,“泥巴操场、破旧教室、穷苦娃娃……”用该校副校长向春华的话说,小横垅乡中心小学不起眼了几十年,发展一直处在全县学校的尾端。

近年来,淑浦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多措并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贫困学生“能上学、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让包括小横垅乡中心小学在内的多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迎来了“逆袭”的契机。

动起来,校园旧貌换新颜

“他的上进肯干,将为急需改善教育面貌的小横垅乡中心小学注入强心剂。”2018年春季学期,学校在迎接学生返校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位新校长——张勇兵。

面对“灰头土脸”的校园环境,张勇兵用了一年时间狠抓管理和制度建设,将全体教师拧成了一股绳。厚积薄发,这所偏远的山村学校逐渐有了些蓄势而上的能量。

“动起来了,校园里处处都是施展才干的舞台。”美术教师符新沅指着入校即见的多幅墙绘告诉记者,这是他带领美术社团十余名高年级的学生耗时一个月绘制而成。尽管辛苦,但看到学校简介、缤纷植物、名山大川和家乡美景跃然墙面,符新沅很是自豪。

2019年10月,在“全省第三批传统文化骨干校长培训”中,讲师的一句“学校不是一个围墙两栋房,而是文化的圣地和育人的摇篮。”令张勇兵豁然开朗,回校后,他立马着手进行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楼道内,90幅师生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装裱上墙;横梁上,契合不同年级的经典语录抬头可见;教室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国学作品时时可翻阅……今年学校还在校门口新增了一处木质文化长廊,并栽种藤本植物顺着木架向上攀爬成荫。

三年来,小横垅乡中心小学每年都会通过自筹或争取近10个校园改造项目,焕了新颜的校园也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学校。但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让这群农村孩子在校如家般舒适安心,成了新难题。

引进来,留守儿童有了“暖心家”

2019年国庆节放假返校,学生们又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个新事物——风雨连廊,这是学校用大半年时间向县教育局汇报、递交材料,才最终争取下来的“暖心”项目。

长久以来,山区多雨水日晒的气候特点始终影响着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且从教室去食堂打饭、去宿舍休息的路皆为露天,“周一没带伞,一周都要淋雨。”张勇兵将学生们的困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即开始计划立项,数月的等待后,连接学校教学楼、食堂及宿舍的60米风雨连廊落成,此举在全溆浦的农村学校尚属首例。

位于教学楼一楼的缓冲区,一直是三年级学生张家成与伙伴们的玩耍之处,去年12月,原本空荡荡的缓冲区被改造成了阳光书吧:摆满图书的书架靠墙安装,窗外的阳光洒在长椅和绿植上,简约而精致。张家成忍不住上前抽出一本书,捧着坐在长椅上,安静地度过了课间十分钟。

今年暑假,小横垅乡中心小学还争取到了全县学生预防近视护眼项目,给21间教室装上了23盏防近视护眼灯。“我坐在后排,黑板的反光让我觉得刺眼,经常看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字。”新装上的护眼灯令四年级2班的杨大志很是高兴,个高的他再电不用下课去找老师诉苦了。

10盏太阳能路灯由马路延伸进校园,135张全新餐桌进入了学校食堂,学生宿舍还修建了浴室、卫生间等基础设施……3年来,学校的一个个改造项目不仅点亮了学生们的求学之路,更让他们在生活上少了后顾之忧,全校人数也从2018年的767人增加到了本学期的960人,越来越多的农村娃走进美丽的小横垅乡中心小学,把这里当成了学习和成长的乐园。

近五年来,淑浦县投入4.8亿元,新建乡村小规模学校223个,改扩建乡村小规模学校48个,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45所,新建中小学校教师宿舍2413套,共增加农村学位11890个。“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全面完成‘三通和网络联校建设,届时全县贫困学子的就学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溆浦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严安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