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容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课程具有实践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鉴于此,本文首先界定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的内涵,再从理念、方法、内容、评价四个维度展开路径分析,以期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教学参考。

一、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的内涵

基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解析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概念可以称为“大融合论”,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学科的整体教学中,通过改变课程体系,形成信息化的学科教学。狭义概念称为“小融合论”,相比宏观概念而言,狭义概念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如教学准备、过程、评价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接教学内容,实现信息化和科学学科的有效融合。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路径探索

1. 深化落实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应形成以下几个层面的理念:一是信息技术是多种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不是为了看起来酷炫。二是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仍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三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有效实现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环境、优化评价体系等。四是信息技术手段正在逐步更新和发展,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

2. 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新课标》,在信息技术手段上采用多样教学方法高效激活课堂,采用自主探究、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研讨学习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冀教版一年级下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为例,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主体研学内容。首先提出问题:为什幺太阳能能转化成热能?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怎幺制作?太阳能还有哪些作用等。合作探究前以微信班级群发布预习内容,课堂上以网络视频、微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特点,了解构造原理,讨论选择的材料,课后通过线上沟通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展开制作、开成果分享。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网络、课件等技术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展开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

3. 合理整合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可以有效弥补教师自身资源以及教材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以冀教版五年级下册《鹅卵石是怎幺形成的》为例,先结合信息技术课件营造大自然的氛围和环境,引发学生观察思考: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过程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短时间内对整个过程形成清晰完整的理解。六年级上册《太阳系的秘密》《地球绕着太阳转》等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制作课件,结合信息技术演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认知结构。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完整认知,提升学生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4. 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健全多元导向功能

在传统科学教学评价中,往往采用考试作为学生评价标准,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可以打破传统评价局限。如教师可利用网络数据的有效性来形成对学生的多次数据记录,形成过程性评价。教师还能够结合网络问卷来丰富评价方式。在多元、多维、多样的评价体系下,规范教学发展,以结果为导向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三、结语

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落实教育途径的综合性,激发师生关系的互动性。信息技术手段需要教师在过程中不断地去发掘、探索、实践、总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并忠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本质,秉承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穿行中探索出现代小学科学教学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