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芸芸众生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行将走进历史的人,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鲜活的历史,了解鲜活历史中鲜活的人性。他们没有给儿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最后的老兵,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在建军9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通过对众多老战士的采访,重温那段血雨腥风之下的革命风骨。

陈斌:志愿军精神永留存、长相传

陈斌出生于1934年。1949年,只有15岁的他收到了时任老家区委书记的舅舅的一封来信,来信中舅舅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提醒陈斌和哥哥要尽快做好正确的选择。于是15岁的陈斌和20岁的哥哥在长江已被封锁的情况下,靠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的帮助,躲过国民党的层层巡逻,多次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参加了解放军。他被分至20军58师174团,但因年龄尚小,开始时任团的重炮测绘员,后来在部队中担任政治处主任并征战各地。

1951年2月陈斌入朝参战,参与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当时陈斌所在的炮兵团为了把炮火提前,将炮团的三个营分到了三个师,并传达了组织上“靠自己把敌人的兵器抢过来补给自己”的指令。

1951年4月,时值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陈斌奉命和战友组成了一支特别的队伍,任务是“打扫战场”,即把前线缴获的武器装备转移到本方营地。陈斌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最近路线,通知队伍连夜出发。经过十多个小时跋涉,终于在拂晓之时到达指定地点。到达之后,战士们从山上往公路上望去,不禁高兴地大喊了起来,原来公路上黑压压的一片全是敌军在撤退时没来得及带走的汽车大炮。此时,跋涉了一夜的战士们连干粮都顾不上吃,直接投入到了转移武器的战斗中。

但与此同时,敌军的轰炸机也赶到了,毫不留情地对陈斌所在的部队实施了轮番轰炸扫射,不顾一切地想要炸毁那些已被我军缴获的汽车大炮等其他武器装备。陈斌回忆自己当时被分配的任务是联络各个作战小组,他在联络过程中三次昏倒,但每次醒来都毫不犹豫地继续投入战斗。有一次经过敌军的俯冲轰炸扫射区域时,陈斌来不及隐蔽,只得就近躺进了公路边的一个水沟,敌军炮弹就在身边落下,听着机关炮的声响,以为已经不幸中弹了。

不一会儿,轰炸机声渐渐远了,陈斌试着动了动,发现自己安然无恙并没有中弹,坐起身定睛一看,自己所躺的水沟正好处在敌军扫射的空隙之中,而水沟外则是两排清晰的弹坑。在撤退过程中,部队又一次遭受了敌军的轰炸。紧张中只听见战友的一声“小陈!你背后有火!”,回头一看原来是敌军投下的燃烧弹烧着了自己的军衣,于是赶紧躺到附近水沟里滚了几滚,这才化险为夷。最终,陈斌的队伍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缴获了16门大炮,20余辆卡车。回到营地,此次缴获的武器纷纷派上了用场,经改装组成了105榴弹炮营。陈斌也因此获得一枚军功勋章,并在此次战斗结束之后,在一个防空洞里进行了火线入党的宣誓!

(郑善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