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姆嘿姆

黄石街上的男人那福,就这样跟着她一辈子,一辈子陪伴在侧,又一辈子保持着陌生人的距离,若即,若离。

《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郎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归来。”最近的国产电影《侗族大歌》又为我们呈现了一双脚,这一次,却不是“隔山隔海会归来”,而是“不由分说跟你走”。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侗族山寨,阿莲与千树互相爱慕,却被富家少爷那福插了一脚,横刀夺爱,用厚礼打动了阿莲父母的心。成亲当晚,阿莲逃婚到深山,与千树双宿双栖。不料一场夜火烧光了整个村寨,千树火中丧生,留下阿莲和她腹中的孩子。

海报上有一行字:中国版《人鬼情未了》。这句宣言让人以为魂牵萦绕的是千树,作威作福的是富家少爷那福——可谁曾想,当千树葬身火海之后,一生情未了的,却是阿莲与那福。

幸存下来的阿莲精神失常,天天捧着千树留下的一把琵琶,将琵琶认作丈夫。而明媒正娶的那福却变成了她口中那个“黄石街上的男人”——阿莲总是说:黄石街上的那个男人老跟着我们干啥?

从丧夫、生子,到儿子长大又娶妻生子,再到儿子的儿子也有了女儿……阿莲从孤身一人变成了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而那个黄石街上的男人那福,就这样跟着她一辈子,一辈子陪伴在侧,又一辈子保持着陌生人的距离,若即,若离。

一天,家人来给那福报信:半夜遇匪,他的父母都死了。那福赶回家奔丧,将家中大柱砸开——里面是他父母留下的银币,他们盼望他忘了那个女人,带着这些钱去贵阳城里,安身立命。但是那福一转身,就把所有的银币都分给了家仆,连大宅院也转赠给了家中服务几十年的老佣人,收拾点家当,出了门,还是直奔阿莲而去,在她的住处旁边搭起一个木棚子,就这样遥远地相望着,守护着。

说实在的,刚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并无波澜。前一个小时,我几乎要以为这是一部中国的歌舞片——因为一直在唱歌。侗族的少男少女,少女们戴着隆重的银饰,他们走路唱歌,吃饭唱歌,相亲唱歌,夜晚更是有无数少男架着木梯子爬上少女的窗台,以歌动情,互诉衷肠——连窗都不打开,就这样对唱情歌,可以唱足一晚上。“一定会影响睡眠吧。”我想。

慢慢地,却仿佛被这带着魔力的歌声感染了。一查才知道,“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流传在中国侗族地区。它的特点就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靠自然和声。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了非遗名录。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饭养身,歌养心”。在他们看来,唱歌是和吃饭一样重要又家常的事。侗家人甚至把歌当作精神食粮,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最有知识的人。因此,在侗族地区,歌师很受侗人的尊重。

据说影片拍了6年才告完成,音乐总监是台湾知名音乐人姚谦,而片中陪唱侗族大歌的正是非遗传人。饰演老年阿莲和那福的,更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卢燕、王庆祥。这一切都为电影加了分,但最最动人的,还是简单又恳切的爱情——60年的相守,听起来真像小说里才有的情节,但《侗族大歌》却是有原型的,阿莲的原型,正是当年侗族的“五朵金花”之一。

看《侗族大歌》的过程,就像听“侗族大歌”,是一种从不习惯,到渐入佳境的过程。在烟波浩渺的梯田间,你会慢慢被那福单相思一样的爱情打动——当他以古稀之岁依然如少年时那样,趁着月色爬上阿莲的窗,弹起自己的琵琶;当他遥远地看着阿莲一家四代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当他最终等来阿莲的一次清醒:“咦,那个老是跟着我们的黄石街男人呢?你去叫他过来”,却终于已经永远闭上双眼……真的很久没有为一部国产电影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