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之后,我打算去腾冲玩一圈。看一下滇西抗战的战场。

我对腾冲的兴趣源自诗人穆旦。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的畹町进入缅甸作战。当时远征军配备了许多美式装备,也有美军顾问,军队中需要大量翻译人才。年轻的诗人穆旦就是以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出师不利,很快,穆旦就经历了异常残酷的滇缅大撤退,远征军数以万计的士兵丧生于野人山中,在撤退中,日军步步追杀,热带雨林环境恶劣,伤兵一旦昏迷,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变为白骨。在热带雨林中,他的腿肿了,被蚂蝗和蚊虫叮咬着,最长的一次是断粮8天,在经历了5个月的失踪之后,这个24岁的青年诗人到了印度,在印度休养3个月,又因为吃得过饱差点儿撑死。穆旦生还之后,曾向他的老师讲述撤退的惨状,后来还写了一首诗,祭奠丧生于森林中的官兵,这首诗叫《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远征军从缅甸撤退时,原始森林中总有猴子呜呜地叫,有些中国士兵很苦恼,说这是猴子在嘲笑我们的失败,队伍中有一个美国陆军教官叫夏伯尔,就说,猴子的叫声跟英语里面的WHO一模一样,这是猴子在跟我们打招呼呢,不是笑话我们。1944年春,夏伯尔跟中国战友们说,嘿,我要去打腾冲,再见!这位教官战死在高黎贡山灰坡战役中。

1944年5月,远征军开始反攻,5月11日,第二十集团军渡过怒江,到9月14日光复腾冲。腾冲,这是抗战中我们收复的第一个县城,光复之后,有军官称,腾冲的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两个弹孔,由此可见战斗的惨烈。

飞机会改变你的距离感,坐飞机体会不到崎岖的山路,体会不到当年的战事之艰难。远征军反攻,要从高黎贡山上打过来。怒江西岸是高黎贡山脉,南北长170英里,山中很少有道路,只有经过3个海拔4000米的垭口的古道可以翻越到西面。日军在险要位置都构建了工事。当时的美军参谋说,中国的士兵和民夫,背负着装备和稻米,经过艰苦跋涉,从怒江热带河谷到达白雪覆盖的山巅,印证了他们的中国名字“苦力”这两个字的含义。

我是通过《腾冲之围》这本书来了解当年的战斗的。《松山战役笔记》《腾冲之围》和《龙陵会战》是余戈先生的滇西抗战三部曲。作者余戈,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就职于解放军出版社。早年间他看到一部日本战史,日本人把战事写得非常细致精准,余戈就想,我也要写一部像样的战争史。他选择了滇西战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滇西地处偏远,松山上还有当年的战壕、阵地,腾冲的古建筑上也还能看到弹痕。

据说,当地和我们一般年纪的人,小时候玩打仗,都是从旧战场上捡的东西,有头盔,有子弹壳。现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馆长段生馗,小时候就是这样玩打仗的,裹着美军的毯子,指挥小伙伴。他从旧战场上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这样一个博物馆。

与腾冲之战几乎同时进行的另一场战役就是松山战役。《松山战役笔记》写的就是这场战斗。到1944年11月,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溃逃。《龙陵会战》写的就是收复龙陵。这就是余戈所写的滇西抗战三部曲。要想了解滇西抗战,余戈先生的这三本书实在应该读一读。他详细地记述了每一天的战斗都是如何进行,每一块土地是怎样夺回来的。

现在的腾冲是一个热门旅游地,有温泉,有火山,有古镇,这美丽的风景也是70多年前的国人拼死保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