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

三亚自跨省游恢复后,订单量远高于其他旅游目的地。

“一夜回到解放前。”

三月份的一天,疫情还在焦灼。一家小酒馆里,酒店老板张扬与朋友郑祺正在喝酒,两人聊到眼前的难关,一边灌酒一边痛哭。张扬加盟的六家酒店,两个月欠了1000万元房租和工资,“郑叫兽”的日子也不好过,经营的八家酒店一天亏损15万元,累计亏损七百多万元。这还是有两家酒店被相关部门征用、房满的情况下。

酒店业复工不难,但恢复生意很难。郑祺不敢轻易退场,因为比起不干,抽身似乎更难。“还欠着一两千万元外债,重资产不能随便抛掉,不干了,就什幺都没了。”那个时间段,和郑祺一样,认为拼一拼就熬过去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边绞尽脑汁回收现金流,一边盘算着如何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

煎熬的滋味并不好受,但事实证明,冬天就要过去了。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4月初的清明小长假,以城市近郊游、周边游为代表的短途休闲旅游最为活跃。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万豪集团旗下酒店入住率总体达到了60%,一些休闲旅游目的地,比如海南、西安和杭州则达到70%。

五一过后,全国正值春夏交替之际,气候温和,大部分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商务旅行、旅游住宿也逐步恢复往日的节奏。8月初,携程发布的《跨省游恢复半月人气报告》披露,越来越多国人愿意出门旅行,热门目的地游客量环比增长最高达273%,6月仅第一周的酒店订单量就同比增长了约20%。在旅游出行需求大幅增长的暑期,酒店、民宿板块也同步迎来了快速“回血”时刻。

三亚满房 复苏最快 

满房!火热!是三亚高星级酒店连日来的常态。自跨省游恢复后,三亚在各平台大数据分析中独领风骚。据去哪儿网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海南酒店5月订单量环比增长25%,6月订单量环比增长17%,在刚过去的7月,三亚全市景区入园人数达110万,订单量环比增长21%,远高于其他旅游目的地,部分酒店和特色民宿都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

在酒店客服小优的朋友圈,满房喜报陆续刷屏。蓝湾绿城威斯汀度假酒店7月第二周连续3天满房,三亚艾迪逊酒店12天达到90%以上入住率。记者走访了三亚多家五星级酒店,入住率都超乎想象。在三亚亚龙湾喜来登酒店三个办理入住的窗口,均排起了长队,队伍中还有不少团队游的顾客。每天早餐时间,该酒店两个自助餐厅几乎全部坐满。

三亚一家高端奢牌酒店负责人向《新民周刊》分享了近三个月的业绩。5月以来,酒店业务借助直播带货、微营销等方式,已逐步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6月超过去年同期,7月达到94%出租率,连续一周满房。作为网红特质的星级酒店,他们还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推出了“主题+体验”形式的特色度假产品,与以往单一儿童游乐模式不同,今年的旅游产品更注重整合酒店内外资源,增加户外拓展、趣味演绎、度假旅拍等内容。

伴随着酒店入住率的上涨,价格也水涨船高。《新民周刊》在携程网查询到,以失落的空间水族馆、电视剧拍摄地为卖点的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海景大床房6月份的价格基本在3000元/晚,如今,已经涨至3500元/晚。多数酒店的平均涨幅在300元—500元之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谷慧敏表示,酒店价格与市场预订情况密切相关,一般酒店预订房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价格便有所回升。对于度假型酒店来说,暑期将是一个客流旺季。但她也表示,传统以接待低端团队游为主的低星级酒店仍表现低迷,卖不上价格。

在中国东北部城市哈尔滨,酒店业也迎来了入住率大反弹,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入住量猛增了200%。外卖订单回升是酒店业复苏最好的见证。一位哈尔滨送餐小哥表示,疫情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酒店客人的外卖订单基本为零,随着酒店开门迎客,出差、旅游的人渐多,外卖订单量也开始恢复。“现在我一晚上,目的地是酒店的外卖单有十三四个。”

但与三亚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复苏不同,冰城的酒店业走的是性价比路线。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高端星级宾馆以及连锁快捷酒店,近期住宿价格有明显下调,相较往年甚至出现了“拦腰斩”。以快捷酒店中端品牌春天连锁宾馆为例,目前房间均价为往年同期的6折。其销售最火爆的房型——能住三人的家庭房最高成交价不过百元出头,有时甚至几十元。索菲特酒店更是在线上平台抛出了对折的价格两晚特惠房。

酒店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冰城酒店的住宿价格,基本触及酒店成本线。对游客来说,正是旅游住宿性价比最高的时候。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分析,商务出行是酒店复苏的主要客源,旅游则多数来自省内,价格浮动对城市酒店的影响并不大。比如上海的城市酒店,有餐饮、酒吧、下午茶,对市民开放力度很大,即便住店客人比例不高,餐饮社会化程度也能弥补入住率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抵消外国客人入境骤减的困境。

美豪集团开发部总经理马平告诉《新民周刊》,疫情期间他们通过餐饮、娱乐等附加服务留住了大批老客户。接下来,他们不再单一卖客房,而将重点发力社群服务,整合周边社区居民的就餐、健身、SPA等需求,个性化定制产品售卖。而这一趋势,也将成为大多数星级酒店的发力方向,目的在于调整经营结构,将酒店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民宿突围有点难

酒店率先复苏之后,民宿平台也“坐不住”了,趁机搞起了营销。7月27日,途家宣布推出“周末随心住”活动,用户只需花299元即可购买房源大礼包,内包含4张面值200元的房源优惠券,且周末可预订国内所有民宿房型,显然,这是民宿平台在暑期打的“促销牌”。

但促销并不是拯救民宿的最佳路径。楼嘉军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由于周边没有稳定客源,民宿转型很难,遭遇挑战更大。民宿发展与市民高频率出行有关,当经常走改为少量走,高频率改为低频率,团队游改为不出游,主打薄利多销方向的民宿,重新吸引客流,转型升级,就举步维艰了。

德清的莫干山民宿群,因“小而精”的微休闲特色,受到游客的青睐。但受疫情影响,不少民宿客流一夜归零,经营遭受巨大冲击。老沈经营的这家名叫莫梵Marvel的洋家乐,坐落在莫干山脚下的仙潭村、江南碧坞景区附近。作为第一批涉足民宿的村里人,老沈自有一套经营思路。“先是老房子改建,又租了村民几幢楼,五年时间,回了本,也算打出了品牌。”

老沈告诉《新民周刊》,2019年,大量民宿主涌入莫干山,租金成本不断飙升,资源接近饱和,不少人开始悄悄从民宿行业离场。如今,突然袭来的疫情又给民宿主们敲了一记闷棍,有的人不知所措,想快速找到出口逃离。但也有的民宿主没那幺悲观,在他们看来,民宿出现过剩状态,是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老沈是乐天派,属于后者。

“民宿里有五个管家,各有自己的本事,4月份旺季来临前,他们就拿着手机在微信、抖音上做宣传,拍住宿环境,拍时令蔬菜。”老沈说,自4月份复工以来,民宿进行了安心住的规模化管理,从绿码识别、一客一换到更换感应消毒设备。整个5月份民宿订单开始回温到往年的70%,六七月份,恢复到90%,8月份开始,和往年一样,降价促销,补贴门票等。“总共22个房间,这周五还剩下4个,周末全部满房了。”

暂时满房不代表没有危机意识,线上营销有门槛,抖音、微信老沈更是玩不转。民宿里70%的订单主要来源于微信社群里的一万多个老客户,线上订单包括小红书上零零散散的订单,仅占据了30%。8月中旬,上海教委发布通知,原则上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员工应至少在开学前14天返沪。这直接导致了老沈的民宿一周之内集中退掉了七八间客房。

在小猪短租工作的王珂告诉记者,在民宿圈,乡村民宿一直被从业者视为“正统”,城市民宿多少有点被“嫌弃”,但其实它们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在城市,疫情发生后不少民宿主开始尝试长租,以此降低经营风险。杨娇,北京东二环一家四合院的老板,4月份,她从单位辞职,拿着积蓄一头扎进了民宿圈子,别人都认为她做了一个不理智的选择。“我并不认为民宿的未来是悲观的,四合院没有对标网红民宿,而是全季等快捷酒店,主打干净整洁。”

四合院临近簋街,人流客流还算不错,开业前,杨娇专门踩了点,瞄准了周边出国培训机构的学生群体,目前主要做长租。“一般最低半个月起租,租一天400元,包月会便宜很多,大概6000多元。”杨娇说,民宿整个8月份没有利润,装修花的28万元也还没回本,但她并不悲观,近期还开辟了新的经营思路。“入驻各大平台的促销预售,并不尽如人意,游客整体还处于观望状态,但四合院轰趴、胡同婚礼,可考虑衍生为今后长期稳定的客源方向。”

不要太悲观 也不要太乐观

关于酒店未来的发展,楼嘉军有着自己的判断。目前,游客来源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中短距离比较多,以年轻化游客为主。预测今年下半年,旅游业的复苏都会比较缓慢,呈现波段式发展的特点。“这与疫情波动关系很大,即便疫苗出现了,人们也不会放松警惕,再加上秋天马上来了,流感和新冠疫情有个重叠,对出游肯定有影响,一高一低将是常态。”

北京二环四合院的民宿目前主要做长租。

坐落在莫干山脚下的洋家乐莫梵Marvel。

“一个地区有一个病例,整个旅游就被冻结了。”楼嘉军认为,一旦进入开学季节,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工厂环境,旅游效应又会“雪上加霜”。打个比方,安吉民宿本来秋冬季节到明年三四月份就是淡季,就算恢复满房的局面,也只是暂时的、小部分的存在。预计下半年周一到周五的订单,会明显弱很多。“我的观点是,不要太悲观,也不要太乐观。”

而在多数民宿主心中,民宿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今年5月份,莫干山仙潭村四家民宿搞起了“宿旅”联盟。曾经的竞争对手,坐到一起,商量如何“抱团取暖”。我家的饭好吃,你家的庭院好看,大家谋划着能不能让游客一次体验到。途域旅游董事长夏金辉认为,民宿主们越来越注重打造亲子、派对、红色等主题,而这种联盟恰是资源互通的最好案例。

当然,在酒店从业者的探索中,一些新的趋势也值得关注。许多“价格敏感型”的旅客正在向“安全敏感型”转变。3月份以来,围绕“安全”标签的搜索量增长25倍,而往年热门的延迟退房、价格便宜等标签热度则不断下降。“疫情会培育一批轻度洁癖客人。”郑祺由此预想到一些服务细节的改善。

比如,面巾从多人多用转成一人一用,公共区域清洁频率从一天三次增加到五次,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消毒喷雾甚至远程测温仪也将成为品质酒店的标配。一名连锁酒店CEO分析,在简单服务环节,疫情还会加速智能替代人工的进程,毕竟疫情期间酒店业的员工薪酬、社保让企业压力巨大。而实践证明,1台送物机器人平均可以为酒店节约0.75个人。

但楼嘉军认为,智能化并不适合所有酒店。“酒店业恢复不完全时,全面颠覆性地改造比较困难。一家酒店光一天电费都要上百万,机器人服务、智能服务的投入维护成本更不用说了。”上海某酒店老板周东曾拒绝过朋友的推广,当时1台机器人售价约1万元,租用一年3000多元。考虑到自家酒店规模小、客人点外卖都是大堂自提,周东觉得没必要大费周折。

当然,疫情重塑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整个行业的经营逻辑与发展模式。客户对“无接触服务”的诉求,也将带动线上服务的完善。比如微信凭借小程序等落地酒店,实现刷脸住、扫码住、免押住。至于大型连锁酒店,最要紧的是打磨自己的会员系统,将在线问诊、查同乘疫情、医院查询等服务一并也搬到手机上。

服务精细化的同时,酒店经营理念在冲击中或将迎来调整。比如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此前,中国酒店业对公共卫生尤其传染病的风控明显不够,全行业真正在营业中断险中购买过传染病附加险的还不到10%。而想要从短期低价驱动的复苏转向长期稳定的复销,核心是推出更多满足旅客新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这轮复苏中抢占先机。

距离“十一”黄金周还有一个月,北京四合院民宿老板杨娇刚刚签下了一个布置求婚的订单,平台上商旅生意也渐渐多了起来;老沈的田园又收获了大把绿色蔬菜,他坐在院子里想,网红带流量有门槛,但总归能找到方法与出路;三亚酒店的老板们,正忙着“十一”的促销方案,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当然,下半年的蛰伏,他们也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