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洪娥 冷海林

革命烈士冷相佑

敬重英雄、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节点,缅怀烈士们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以擦亮我们人生前行的道路航标。镌刻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墙壁上的南昌起义烈士中,一名长相英朗俊秀的头像浮雕醒目而鲜明,这就是山东省唯一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共产党员——冷相佑,与此英名相连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辉煌,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股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

毛泽东主考过的“黄埔一期学员”

黄埔军校名将辈出,其学员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通过招生考核和复试选拔,1924年5月冷相佑成为将星云集的黄埔一期学员。

翻阅黄埔学员档案,无不是既有颜值,又有才华。从黄埔入学时仅存的一张照片来看,冷相佑身高1.8米,相貌堂堂、挺拔帅气。更重要的是,冷相佑能文擅武,素有“文武状元”之称。冷相佑的祖父是一位仁德乡里、扶危济困的良医,清末郯城县知县曾赠匾鼓励。其父亲冷玉京承父业,亦远近闻名,尚算宽裕的家境为天资聪慧的冷相佑提供了优越的读书明理的条件。冷相佑学习勤奋刻苦,年少在家时读了很多经典书籍。在冷相佑后代精心为他呵护的一些遗物中,在斑驳风化的书籍里,《论语》《孟子》《书经精华》一、二、四卷赫然在列,看着用红色笔迹标记的一列列的句读,不仅惊叹于在那个年代能够研读博大精深经典的能力,而且折服于如此认真的治学态度。冷相佑的儿子冷承备当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年整理父亲的书稿时,整整装满了三个大草筐。为了练字,冷相佑竟将自己所见青石碑上的碑文拓下来,照着拓片一遍遍临摹。至今,冷氏族人依然保存他当年临摹的拓片。那蝇头小楷的字迹尽管已经过近百年岁月的冲刷,但依然清晰、笔酣墨饱、遒劲有力,不是印刷体但胜似印刷体。

读书勤奋刻苦的冷相佑储备了扎实的知识,而且在尚武的村庄成长起来的冷相佑习得了一身好功夫,身强体壮、身手不凡。冷相佑的祖籍青竹村自明代以来便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青竹太祖长拳在鲁南地区小有名气,冷氏族人都习得此拳法,其曾祖父冷朝阳是宋太祖长拳二十二世传人,六品军功加五品衔;祖父冷茂林为武庠生。每年秋收以后,冷氏族人便集中演练、切磋太祖长拳。自幼跟着长辈们习武练拳,冷相佑练就了不凡的功夫,他少年时便可单手翻越土围墙,亦可轻而易举单手上马。

冷相佑烈士证明书

文武兼备的冷相佑成为当年黄埔军校一期选拔非常严格的学员之一。据《黄埔军校一期同学录》记载,在其表兄张苇村(国民党“一大”代表)的保荐下,1924年3月14日,冷相佑离开家乡到达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执行部)参加黄埔军校初试,考试官是毛泽东。1924年4月,初试合格的冷相佑随后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复试。在当时以高中生和大学生居多、近1000人竞争非常激烈的复试中,冷相佑脱颖而出。5月中旬,冷相佑被录入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编入第四学员队学习。

在黄埔军校非常严苛的新兵训练中,有些人在开学后的甄别实验中因体力不能适应被淘汰,自幼习武的冷相佑面对艰苦训练应对自如,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三年的军事课程。1924年11月30日,因国民革命的需要,黄埔军校一期645名学员提前毕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冷相佑留校担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成为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军官。

陈赓介绍入党的“中共党员”

在黄埔一期学员中有110多位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冷相佑就是其中一位。最初,冷相佑由其表兄张苇村介绍加入国民党。张苇村是山东省最早的国民党员之一,也是被孙中山提名的山东国民党代表。在国民党“一大”上,张苇村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下令筹备黄埔军校期间,张苇村作为国民党“一大”代表回原籍山东招生。张苇村介绍引领冷相佑报考了黄埔军校。

在黄埔军校这一革命力量大摇篮学习期间,受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赓等共产党人的政治教育引导,冷相佑的革命思想不断进步并逐渐成熟,于1924年7月由与其同岁的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初,冷相佑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副区队长,参与领导左派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6年3月20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制造“中山舰事件”,逮捕和监禁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冷相佑跟随陈赓同蒋介石进行了斗争。之后,蒋介石等向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整理党务决议案》,强迫黄埔军校国民党内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共产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也劝共产党员退党做“国民党左派”。在这种艰难险阻面前,冷相佑等人坚决反对机会主义分子的蛊惑,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同时声明脱离国民党党籍,离开黄埔军校,表现出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决心。

冷相佑烈士留下的作文手稿

冷相佑的黄埔军校一期学籍档案登记表

周恩来盛赞的“黄埔硬汉”

少年时,习武练拳的冷相佑就表现出少有的骁勇果敢。走上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旅途后,冷相佑戎马倥偬四载,驰骋在粤鄂湘豫赣闽六省,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一员的血性与坚守,周总理称其是“黄埔硬汉”。

从历史资料查考,冷相佑是唯一一位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又参加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军的山东籍黄埔军校学员。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冷相佑即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海陆丰、潮汕等地与陈炯明的部属洪兆麟部决战时,冷相佑所在的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赶来支援何应钦教导第一团,突袭陈炯明的司令部,东征联军的右路军又攻占了五华、梅县、蕉岭、大埔等县,洪兆麟残部逃往粤闽边境;林虎残部退入江西,潮(州)梅(县)地区全部为东征联军收复,困守在惠州孤城的陈军杨坤如部见援兵无望,出城向东征联军投降。至此,第一次东征作战结束。1925年10月初冷相佑参加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在河婆战役、飞鹅岭战斗和惠州战役中,冷相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巩固广州革命政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1926年8月,受周恩来的派遣,冷相佑到贺龙部一师九连任上尉连长,参加北伐战争。冷相佑英勇善战,其部直捣湘鄂赣守敌,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是北伐开路先锋。到1927年4月初,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取得重大胜利。但在革命胜利形势下,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所潜伏的危机爆发,造成北伐战争中途夭折。

周恩来为了保护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骨干力量,让贺龙组建军官教导团,冷相佑担任第二十军军官教导团第一总队总队长。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冷相佑所在的第二十军第三师于凌晨2时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8月5日起,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9月21日到达潮州。23日贺龙部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政治部主任徐特立)军官教导团和第十一军炮兵连等进驻潮州。冷相佑率部随第二十军第三师南撤,会同其他起义部队两次攻占会昌城,击溃国民党钱大钧部和黄绍竑部。24日下午,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郭沫若等率部离开潮州前往汕头。冷相佑奉命率领教导团第一总队和六团六连(连长杨志成,政工毛泽覃,警卫队员粟裕)共700余人防守潮州,以掩护起义军机关安全南撤。

9月30日上午9时许,从丰顺县赶来的国民党黄绍竑先头部队2000余人向潮州扑来。冷相佑率部队700余人防守潮州城西韩江岸边的竹竿山。当日下午1时许,黄绍竑部9000余人全部到达潮州城外围,向竹竿山起义军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敌我双方众寡悬殊,形势极为险峻。冷相佑所部大多是刚参军不久的进步青年学生以及逃避国民党右派屠杀的工农运动积极分子,战斗经验十分缺乏,且兵力武器不足,但是革命意志坚定,为完成掩护起义军南撤的使命,他们抱着与敌人共存亡的决心,始终坚守竹竿山。冷相佑凭借自身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才能,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指挥若定、调度有方,击退了凶悍的敌人的一次次疯狂进攻,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敌人,但自身部队也伤亡惨重。他们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坚持不挖农民的地瓜;在弹药殆尽、无援兵和补充的情况下,利用战斗间隙去兄弟和敌人的尸体中翻捡子弹继续战斗。至30日下午4时许,冷相佑部伤亡达500余人,弹药殆尽,阵地最终被敌人突破;冷相佑腹背中弹,身负重伤多处,最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

冷相佑和他的战友们在潮州的竹竿山阻击战,用生命与鲜血为起义军领导机关、为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军队赢得了两天又三个小时的宝贵撤退时间。为了革命的成功,冷相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56年,冷相佑被评定为革命烈士。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颐和园会见陈赓、张治中、宋希濂等黄埔军校校友时,还嘱咐“大家帮助查找黄埔硬骨头冷相佑烈士的家属”。

推翻列强打军阀的坚定“共产主义战士”

查阅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的档案,在“何以要入本校”一栏中,冷相佑写道:“为学习军人知识,锻炼军人体格,以冀将来推翻列强帝国资本主义,打倒国内军阀,完成革命主义之目的。”

从冷相佑短暂但光辉的革命生涯来看,如果说其报考黄埔军校的初衷更多地源自少年时期家里发生的不测和对黑暗社会的疾恶如仇的话,那幺在随着其学识增长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则更多的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在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求学期间,冷相佑就开始关注国情民生,他深知要解救被压迫的人民于水火之中必须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治的社会。翻看他当年的文稿,《国家财政日见困难而国民生活程度日见增高,其原因何在并建议补救之策》《孔子可否定为国教试各抒(疏)所见以对》《道德之制人严于法律论》《处己接物以忠恕为本论》,侃侃而谈,迸发着爱国青年的慷慨与敏锐。

尤其是黄埔的历练和基层的宣传,让冷相佑的思想信仰信念发生着转变。1924年6月16日9时20分,孙中山登上黄埔军校操场上简易的主席台,面对黄埔一期的学员慷慨激昂地指出:“我们今天开办这个学校……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一个多小时热情洋溢的演说,听得黄埔军校师生群情激昂,也让冷相佑把“不为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革命精神融化在热血沸腾的身躯之中,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为信仰,为革命,死又何妨?冷相佑走上革命道路后,仅于1925年秋和1926年秋各回过一次家。最后一次探家后,冷相佑把随身携带财物的一只长约一米、宽半米多的柳条编制箱子寄回家,这意味着冷相佑准备随时献身革命!果不其然,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冷相佑的音讯。

前人肇始,后继不衰。烈士远行,英名不朽!鲁南早期革命先驱冷相佑,是沂蒙山走出的人民的优秀儿子。他短暂而光辉的革命旅程,是沂蒙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沂蒙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他的精神将随着伟大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