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辉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这是一次常规的试验现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如果飞行器技术状态稍有偏差,很可能直接落在船上,关乎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更关系到船上百号人的生命。

“这种天气,你们的飞行器能行吗?”在一片质疑声中,这次试验的技术负责人王旭低头沉思了一阵子,回答:“能!”

试验船迎风出征,舱室内的每个人只有死死攥住船上的固定物,才能勉强保持站立。“五、四、三、两、幺——发射!”一声令下,飞行器如利剑出鞘,划出一道完美弧线。一位现场观看试验的首长连连叫好,“早就听说你们这个团队,胆子最大、最敢干”。

这个被评价为“最敢想、最敢干”的队伍,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他们历经多年攻关,坚持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我国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4项核心指标国际领先,解决并突破了4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

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今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他们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此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他们上高原、赴戈壁、走海疆,进入无人区,只为潜心钻研,锻造大国长剑。

这支团队现有成员45名,副总师以上就有8名,主任、副主任设计师35名,王旭是其中一位80后副总师,他告诉记者,“青春”和“创新”是这支团队的两个关键词,“因为青春,所以热血,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一次,型号设计方案遇到“卡脖子”难题,十几位国内顶尖专家给出了增加一套独立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支“脑子里总是装着创新”的青年团队却认为,专家给出的方案虽然可能有效,但系统更加复杂,会大幅提高飞行器的设计成本,还会严重影响项目的研制进度,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用。经过100余次高性能计算和200多次仿真实验后,团队提出一种独创的布局方案,最终得到所有专家的认可,一举为该型号节省下20%的经费。

王旭认为,这种“胆量过人”的创新精神是受了前辈的影响。

该型号的技术创新率极高,非以往型号所能及。在预研立项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质疑:“你们比国外同类型号更迷你、更轻便,指标还要比人家翻倍,凭什幺?”“凭我们中国人聪明,凭我们敢想敢干。”时任该型号老总师以近乎条件反射的速度回答。

当时,老总师提出的想法,被解读为“各项指标成倍翻番,非常吸引人”。但他的领导坚决反对,认为不可能实现这个想法,甚至拍着桌子和他大吵。他一边讲述自己的理由,一边把具体的实施方案拿给领导看。最终,领导被说服了。老总师把这称为“吵出来的创新”。现任型号总师邹晖也像当年自己的领导一样。他和大家约定:“可以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我说了,你也可以说,也可以吵,但核心是要提想法,必须讲明白为什幺这幺做,是怎幺推出来的。”

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在即,关键时刻却“杀出个程咬金”,团队遇到一个在飞航领域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在召开12次国内高级别专家咨询会、收集200余条专家意见后,团队梳理出100余项需要逐一分析排查的因素。现场技术负责人王宇飞至今记得,当时翻开任务进度表,截止时间就在眼前,飞行试验必须在5天后进行。

半夜12点,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仿真实验室的大厅依旧灯火通明,10余名技术人员的身影来回穿梭,他们已在仿真实验室连续工作了89个小时,机器不停人不停。要在300余条仿真实验中反复采集问题线索,在细微之处捕捉蛛丝马迹,团队中两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兵”很快就感到吃不消。

“眼睛一直盯着屏幕,脑子一直在高速运转,时间一久整个人都是晕的,像发高烧一样,听得到队友在喊我,但身体已回应不了。”团队成员魏昊楠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王宇飞看到了队员的身体变化,二话不说立即接过采集数据的工作,并督促他回家休息。

飞行试验当天,团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场一片沸腾,泪水在满是笑意的脸上流淌,本是青葱少年却满脸络腮胡,仅仅30多岁的青年骨干,有的两鬓却已爬满风霜。还有团队总师消瘦且疲惫的脸庞都在告诉外界,他们一路走来是多幺艰辛。但他们无悔——成功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回首这段往事,团队成员都亲切地称之为“黑色89小时之后的红色黎明”。

这些年,“精打”团队在骄阳炙烤下试验,在大雪冰封中排故,奔波在戈壁荒野,航行在万里海疆,用行动诠释“团结奋斗、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飞航精神。

成长在繁华的都市和互联网时代,大多毕业于名校的团队青年,要经受住诱惑潜心研究,克服浮躁心态,要在无人喝彩时默默坚守,在烦躁寂寞时跟失败对着干,在别人“飞黄腾达”时守住初心,这是一场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修炼。

“我的一些同学笑话我,你图个啥?”团队成员李娜告诉记者,有些同学的收入是自己的好几倍,虽然自己也算吃穿不愁,但对比起来,还是落差很大。说起这一点,团队成员都向记者表示,诱惑不是没有,但是比起外面的诱惑,这里有更吸引他们的东西——他们毕生的理想信念、他们深爱的航天事业。

正是基于这样纯粹的追求,这支团队自2005年建立以来,先后有5人成长为型号总设计师、18人成长为副总设计师,为我国后续武器装备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人才基础。多位青年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担任首席专家、专家组组长、核心期刊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

在阅兵式上,这支团队研制的武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如今,他们仍有少年初心。他们是我国国防高技术领域的青年集体代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砺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