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既是白衣天使,又是白衣战士,他们能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护理,也能像家人一样照顾患者。

张文宏

咱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意外“走红”、圈粉无数,成为尽人皆知的“网红医生”。面对媒体采访时,张医生金句频出——“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不要欺负老实人。”“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企业老板不用给我们捐东西,让员工在家里办公,隔离观察,还给人家发工资,这就是对国家作贡献了。”

张文宏医生的每次“硬核”发言,在网络上都会收获一片点赞叫好之声。这些称赞仅仅源自他的“风趣幽默”,话术高超吗?答案不这幺简单。他的走红,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刷屏金句之下的支撑,是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内行领导内行的专业素养,是领导干部冲锋在前的勇于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张文宏医生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从没出现“晕镜头”“慌不择言”“无话可说”的尴尬。每每谈及防疫工作,他都能信手拈来,把专业的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类似“防火防盗防同事”“把病毒闷死”等防疫金句张口就来。正所谓心里有底,发言不慌。张医生如数家珍、言之有物的发言,源自其平时深厚的医学知识储备。

张文宏医生长期坚守结核病防治一线,是感染病防治领域不折不扣的“牛医”,但他的发言从不摆架子,不说些模棱两可、连篇累牍的正确的废话,不回避矛盾,有一说一,句句到位,反映基层实际问题。

张医生最初走红的原因,就是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发声。他在大年初五时把科室所有春节前夕就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生都换了下来。因为“第一批都是了不起的医生,他们在对感染率、致病率、死亡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把自己暴露在病毒前面。咱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抗疫一线,工作千头万绪,面对群众提出的实际困难,如果摆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架子掩盖矛盾,不当啄木鸟盯着问题解决,反当鸵鸟将脑袋埋在沙子里闭目塞听,可能会激化矛盾,将小事拖“炸”。

为百姓办事、为民生筹谋,考验领导干部的担当,对那些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者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庸官懒官,就应当把他们“筛下去”。而那些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的领导干部,就应当给予应有的认可肯定。近期,多名在武汉抗疫一线冲锋陷阵、拼搏奉献的干部获火线提拔,就是最好的例证。

张文宏医生硬核圈粉,反映出一种人民的殷切期待。抗疫斗争一线就是考察识别干部的前线,面对疫情来势汹汹,面对未知病毒的可怖,越在关键时期,人民越需要“讲真话、办实事、有担当”的领导干部,勇当大家的主心骨、贴心人。

余亭

再疲惫,心理防线不能垮!

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图片|新华社

余亭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的主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2019年12月29日接到院领导的命令,火线成立一个全新的隔离病区。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和同事每天都会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进入病房,而病房里,住得满满当当。“每次我们离开病房,全身都汗透了,面屏上全都是水。”衣服湿了,他们马上会换一身,继续投入到“战斗”中。面对这次疫情,医护人员的压力很大。“我们都不敢回家,有的医生护士就住在值班室,有的医生护士住在附近酒店,这样既能够遇到紧急情况马上集结,同时也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人。”余亭说。

50天的战“疫”工作中,有一位82岁的老爷爷,让他印象深刻。这位患者病情很重,入院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下床走两步气都接不上来。但是经过余亭和同事们历时14天的救治和精心护理,老人终于可以出院了。

在病房里,当余亭告知老人可以出院的时候,老人家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余主任,谢谢您救了我的命啊。我能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吗?您能和我合张影吗?这将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出院当天,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家和包括余亭在内的医护人员,一起喊响了口号:金银潭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赵培玉

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放心!

武汉疫情发生后,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报名驰援武汉,当时有930多名护士报名,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就在其中。他们的理由有很多,有人说“我经历过SARS救治”,有人说“我是党员”,有人说“我家里负担轻”……

“能够被挑选成为援鄂医疗队一员,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非常光荣。”赵培玉的申请通过了。和她一起前往武汉的,是中日友好医院最优秀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团队。

她和同事曾护理过危重症病房的一位女患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赵培玉和同事给她做了支气管切开,使用了呼吸机。管路插上之后,患者不能说话。有一次,赵培玉巡视病房的时候,患者就用手在被子上写字,赵培玉走近一看,她在写“水”。

“阿姨,您是口渴吗?”她问。患者冲赵培玉眨眨眼睛。

赵培玉心里难受,说:“阿姨,您现在不能喝水,再坚持一下,好吗?”患者又眨眨眼睛,对赵培玉竖起了大拇指。“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支持。”幸运的是,经过赵培玉和同事的精心治疗,这位阿姨顺利脱机。

“虽然我不是武汉人,但我觉得,所有援助武汉的人,心都是紧紧地和武汉、和湖北靠在一起的。”赵培玉说。在20天里,赵培玉和同事收治危重症患者累计达到60余人次,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目前已经有20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她说:“我想对我们患者家属说一声,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放心!”

何强

我在方舱医院当院长

2020年2月15日晚上8点,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还没有吃饭,他刚刚结束了一个讨论病情的会议。整个白天,他在武汉黄陂方舱医院的病房查房;当天这里又新扩建了70多张床位,马上可以投入使用,他要再复盘一遍流程:院感防护、设备设施……

在这里,何强的时间是用分钟来计算的。虽然任务繁重,但何强非常乐观,忙了一天,晚上说话依旧中气十足。他说,形势在慢慢好转,对完成任务非常有信心,“希望到方舱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少,最终不需要这里,我也不用再做这个院长。”黄陂方舱医院是在黄陂体育馆,和江汉比这里要小得多,一期130多张床位,启用当天就已快收满。所以又连夜建了B馆,新增加了70张床位。“建方舱医院,我们最关心的是三件事:一是医院感染防护方面,什幺样的流程最合理;二是保证患者住院的舒适性,主要是生活设施,比如洗手间、开水房等;三是要符合医疗要求,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这里收治的病人都是65岁以下的确诊轻症患者,在实际工作中,何强带领的医护团队做到“应收尽收”,所以有可能会收到重症患者。这时候,他们就要和相关的医院对接好,做好转运。

“我们医生每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筛查出重症患者。我们每天查房,3小时梳理一次。医护人员在里面是6小时一班,这是人的生理极限,因为一旦进舱就不吃不喝。”对何强来说,最大的压力有两个,一是要保证病人的安全,不能有死亡。所以要及时筛选出重症病人,及时转运。二是要确保医护人员和里面的工作人员安全,不能出现感染。

“这里的病人总体来说,情绪还可以。我们队伍也有心理医生,会给病人进行心理安抚。我每次查房时,病人都很配合,会说:谢谢你们从浙江来帮忙。”

来源| 综合中国青年报、钱江晚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