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治国

与钱穆父一首:

别后书问简废,到官百冗,未皇上状,先枉教墨,得闻比日起居佳胜,感慰兼集。闻坐啸竟日,孟公绰岂可屈在滕、薛,而衰病坐苦烦剧。当易地而后安。又天官司徒皆阙人,当令公厌事矣。大热不可出,初到略须锄治,纷纷湖山,咫尺尚未见也。思企谈笑,起望西兴蔼蔼,若闻謦欬。尚冀珍卫,少慰区区。不宣。

有所译:

和你离别以后,书信少了很多。我到任后很忙,还没有来得及给你写信陈述,你就先写信给我了,知道你日常起居安好,又欣慰,又感动。听说你终日无事可干,在越州这样的小地方,像你这样的大才是很难施展的呀,反而衰老疾病更容易加剧。应该换一个地方就好了。而吏部和户部也缺人,当请你担任此职务。大热天不能出来,刚到的时候需要去除一些杂草。眼前都是湖山围绕,你我虽然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想念和你在一起谈笑的日子,向远处望着云雾弥漫的越州,好像听到你的咳嗽声。希望你保重自己,就不再多说了。

有所感:

写这封信的时候,苏轼在杭州任知州,钱穆父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做太守,距离很近,却不能相见。苏轼仿佛看到了朋友钱穆父的样子,但只能写信来倾诉思念。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咫尺天涯。

在另一封寄给钱穆父的信里,苏轼又一次提到这种空间上的折磨:“两邦相望,衰拙自知,常有绝尘之叹。”

又一次,苏轼从烦琐的公务里暂时抽身出来,走出官署,站在杭州的高处,朝绍兴的方向望,他知道那里有着他的朋友钱穆父。

见一面不容易,但物品却可以带着朋友的思念来到身旁。

钱穆父寄来名贵的海产品江瑶,苏轼吃了,很是喜欢,回信道:“惠示江瑶,极鲜,庶得大嚼,甚快。”

苏轼还把拿手菜的步骤写在信上寄给钱穆父,要他同享美味,信中一个“呵呵”,一个快乐的苏轼从纸上呼之欲出。

而钱穆父也老给苏轼寄好茶。在北宋时期,绍兴是名茶的产地之一。钱穆父嘱咐苏轼把茶藏好,少拿出来示人,留着自己喝。

苏轼在回信里至少两次回应钱穆父,主旨只有一个:放心吧,知道了。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钱穆父要调离越州,去更远的瀛洲(今河北河间)了。他路过杭州,和苏轼告别。多幺不容易的相见,但相见也是为了告别。

分别时,苏轼设宴款待钱穆父,在席上写下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来为他送行。

苏轼和钱穆父三年不见了,但都还在红尘中磨砺生命。被贬,高升,或者天涯踏遍,这是他们的命运。苏轼和钱穆父都五十多岁了。相见时,“依然一笑作春温。”最好的朋友相逢时,不管经历了什幺,都依然带着笑,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苏轼赞美钱穆父,“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你心如古井的水,不起波澜;你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在我们来看,这也好像在说苏轼自己,因为能交到这样的朋友也同样让人羡慕和钦敬。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让彼此都记住此时此刻吧。不要哭,不要难过,朋友,请记住我微笑的模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是的,在人世间,苏轼、钱穆父、我们每个人,都是行人,都在旅途当中。

编辑/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