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北

珐琅(英文Enamel)是舶来词,常常被混用于涂料、工艺或器物名。其英文词义、词性和时态可区分不同所指,用做名词时有“搪瓷,珐琅”等多义;用做及物动词时指“给…上珐琅,在…涂瓷漆”;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都是指“涂瓷釉于,给…上瓷漆,给…上彩饰”;现在分词指“上釉术,上釉药,上彩色”;第三人称复数指“搪瓷;珐琅;釉药;瓷漆”。窃以为,狭义的珐琅专指涂覆于金属或非金属胎体之表面的玻璃质涂料,即釉药、瓷釉、瓷漆;广义的珐琅则用来描述或代指给器物上珐琅、涂瓷漆或涂瓷釉于其上,或对器物上彩色、上彩饰等工艺和成器形式。泛指在金属表面涂覆玻璃质釉料,经高温烧制使釉料与胎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结合成一种复合材料的传统工艺,或用类似绘画的方式将玻璃质彩釉绘饰于非金属基体上的一种技法;而常说的珐琅则是对珐琅器或使用珐琅装饰件的艺术品之简称或代指,属于约定俗成的美好误会。譬如大家叫惯了的珐琅手表,实际上只是说明该手表使用了珐琅表盘或珐琅装饰件,除此之外珐琅和手表真的没有一点关系。

无论古今中外,但凡有能力制造和配置珐琅表盘或装饰件的手表者多为知名品牌。珐琅手表几乎都是搭载高质量机心、复杂机械机心和具有特殊功能机心的腕上精品,品牌商誉和完美品质是其价值的基础和背书;珐琅手表因工艺传统故制作耗时,又因匠人稀缺而制成不易,亦因成品率低导致上品稀少,必然物以稀贵;珐琅手表大多是做工精致并具有传奇故事的,也是钟表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造诣很高的艺术品,故深受名人、收藏者和豪客们的青睐、追捧甚至炒作。

珐琅器的发展史

有意思的是,最早出现于古埃及和希腊的珐琅制品居然与起源于玻璃装饰金属的近现代搪瓷制品同宗同源。我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5210-2017 铸胎珐琅工艺品”对铸胎珐琅制品的胎体材料、低温釉和高温釉的温度界定以及手工掐丝、刻丝和铸丝工艺等都有明确规定,欧洲和国际标准“EN ISO 19496-1:2017 Vitreous and porcelain enamels—Terminology—Part1: Terms and definitions 玻璃釉和搪瓷釉 第一部分:术语和定义”强调了玻璃釉(vitreous enamel)和搪瓷釉(porcelain enamels)的同义性。戏说珐琅和搪瓷可以参考动物分类,虽很牵强但通俗易懂。譬如虎和猫,同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其区别在于豹属和猫属以及虎种和猫种的不同。

6世纪开始至15世纪中叶,欧洲采用掐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明珐琅和彩绘珐琅等工艺或技法制作的珐琅器相继问世,标志着珐琅制作工艺的日趋成熟。13~14世纪左右,中国始由西域引进掐丝珐琅器及其制作工艺,15世纪中期即中国明代景泰年间,我国匠人制作的珐琅器得景泰蓝之名,标志着中国掐丝珐琅技艺发展成熟并领先于世。19世纪初欧洲研制出铸铁搪瓷,为珐琅器由工艺品转型为日用品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当时铸造技术落后,铸铁搪瓷制作和应用受到很多限制。19世纪中期,随着基础工业的发展钢板搪瓷业兴起,开创了现代搪瓷生产和应用的新纪元。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不同性能的

瓷釉陆续研制成功,加之钢板和其他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耐火材料、窑炉、涂搪技术的不断更新加速了搪瓷工业的发展。尽管珐琅在上个世纪中曾一度被归类于艺术搪瓷范畴,但其使用的材料、工艺以及用途导致珐琅器与普通搪瓷制品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奢侈品或者配合奢侈品制作的顶级工艺和手工技艺。

珐琅器因其胎体材料和成器工艺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金属胎体上使用珐琅釉料并通过烧制工艺完成的金属珐琅器;一类是在非金属基体上,譬如陶瓷、玻璃、紫砂等胎上用釉料绘饰图画或纹饰的珐琅器。这两类珐琅器又因胎基材料、图纹成型和釉料涂覆方式以及成器工艺的不同,还可细分为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錾胎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品种和工艺类别。

掐丝珐琅器

掐丝珐琅器,又称珐蓝、嵌珐琅和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是在金属(铜、银等)胎体上,用薄软的金属丝或贵金属扁丝,按照设计好的纹饰或图案轮廓掐制并通过焊接或粘结定型,然后将彩色珐琅釉料填充于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制程大致为设计图案、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补釉)、镀金等工序。其中以掐丝工序最见匠人技艺和功力,所谓制器如人,纹饰图案做工可表达匠人审美和作品立意;而点蓝和烧蓝工序则为釉料质量大比拼,除了视釉料熔融温度和器物色彩要求而反复填、烧多次以趋化境,釉料质量和调配诀窍也决定了成器的色彩与光泽;磨光工序需多次补釉烧结磨光,亦是掐丝珐琅器精致与否的标志。老北京俗称景泰蓝的掐丝珐琅器纹饰雍容华贵,外观晶莹润泽,色彩饱满艳丽,历经六百多年传承和演化终成北京着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北京掐丝珐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熊氏珐琅制作的掐丝珐琅器是近年来拍卖会上常见到且价值不菲的精品。熊氏珐琅集三代珐琅技艺传承之功力,在回归传统釉料的同时对釉料调配进行了科学优化和革新,其作品釉质细腻清透、釉色润莹温暖;独到的磨光处理令其作品表面平整柔滑,光泽似玉;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器形纹饰设计与掐丝技法,贵气时尚兼而有之。熊氏珐琅自创混搭工艺,将掐丝和底纹剔刻錾技法同用一体,使作品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颇具视觉冲击力。由熊氏珐琅精制的掐丝珐琅手表表盘和装饰件亦有为国际手表品牌和海鸥、北京、飞亚达等国表品牌配套的上乘表现,2011年为飞亚达艺系列手表制作珐琅表盘,曾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画珐琅器

画珐琅器,又称珐琅彩绘。画珐琅还衍生出珐琅彩瓷工艺,因其类似绘画也称“珐琅画”,如今的釉上彩瓷板画仍是高大上的艺术品;而以清代鼻烟壶为代表的玻璃胎画珐琅技艺亦有传承,譬如彩釉内绘的伏特加艺术酒瓶。画珐琅工艺是先将纯白珐琅釉涂覆于金属或非金属胎上,经烧结或自然干燥后釉面平整,以彩色珐琅釉料绘饰图案于其上,再经烧结或干燥而成器。珐琅彩绘技法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的佛朗德斯,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匠人以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开发出宗教画之画珐琅,后来制作各种画珐琅装饰器物,里摩居遂成珐琅彩绘重镇。清康熙年间清廷开放海禁,欧洲画珐琅技艺由广州等地传入我国后就地设厂制作画珐琅,民间称其为洋瓷,宫廷内则称其为广珐琅。用于钟表装饰的珐琅彩微绘工艺是1632年时法国人JeanToutin发明的,法语称其为miniature,有细微彩绘之意。珐琅彩微绘技术至今仍是高档钟表表壳和表盘装饰的顶级配置,现代珐琅彩微绘的顶尖人物当属日内瓦的三位大师:擅长珐琅风景画和人物肖像以及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珐琅彩绘大师Carlo Poluzzi;为百达翡丽服务40多年,融合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绘画风格,以笔触细腻、线条纤细、色彩绚丽着称的Suzanne Rohr。她曾在Poluzzi的指导下,获得日内瓦应用艺术学校颁发的最后一届珐琅彩微绘艺术文凭;曾向Suzanne Rohr学习手表珐琅彩微绘技艺的Anita Porchet,就职于江诗丹顿期间也曾一表成名。窃以为,珐琅彩微绘和其他珐琅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的后继无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

錾胎珐琅器

錾胎珐琅器,又称内填珐琅、嵌胎珐琅。錾胎珐琅工艺是在金属胎上用手工或机器錾刻出纹饰或图案,在錾刻下凹处填充彩色珐琅釉料,经烧结、磨光、镀金后可媲美宝石镶嵌效果。錾胎珐琅起源于古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元明代时亦称錾胎珐琅器为拂郎嵌、拂菻等。錾胎珐琅工艺的特点是图画和纹饰轮廓的起凸线条使画面呈现立体感,同时利用机械设备刻画制胎,适于批量制作珐琅器物。但因机械化制作的雷同而缺少个性,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珐琅器手工价值和珍稀血统。

透明珐琅工艺

透明珐琅工艺指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或通透图案,再涂覆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彩釉烧制。其图案线条粗细和盲透不同可形成视觉上色彩浓淡明暗之变化,增加了珐琅器的观赏美感。透明珐琅技艺是13世纪末意大利工匠发明的,14世纪法国巴黎已有多彩透明珐琅器出现,据断代实物推测中国引进透明珐琅工艺的时间大约是在17世纪初期。透明珐琅器物根据釉料熔点温度可分硬、软两种,使用高温釉料的是硬透明珐琅,其透明度好,成器有如晶莹闪烁的彩色宝石,清乾隆年间广州制作的硬透明珐琅器最有名;使用低温釉料的是软透明珐琅,亦有呈现半透明状的各种颜色。透明珐琅器形多为日常用品、摆件以及首饰,使用软透明珐琅工艺制作的银器首饰流行市井,俗称银烧蓝、烧蓝或银蓝。

在錾胎珐琅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的透明珐琅,可否理解为珐琅制品理念和实践的一次转型?利用改变原有工艺条件和降低成本来扩充品种、产量和受众规模,进而形成系列化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层次需求,同时亦可拓宽产品市场边界的转型。也许錾胎珐琅的衰退与来自透明珐琅器,特别是软透明珐琅银器首饰平民日用化的降维冲击有关?“……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天下万物,唯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