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雪娟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设计预防策略。方法: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本卫生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采血后2h和采血后6h患者的血常规测定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测定结果,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结果:(1)放置6h后的样本中的中间细胞百分比显着增长、血小板显着下降,与采血2h后样本指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2)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中间细胞含量均低于末梢血,血小板含量高于末梢血,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等均会对检验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应规范检验过程,利用选择静脉血、2h内完成检验等手段降低检验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血常规检验数据能够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参考,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稳定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血常规检验过程比较复杂,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也颇多,血常规检验数据的精准性难以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结果必然也会大打折扣。为探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设计预防策略,选取300例患者行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本卫生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同意实验;(2)患者无其他实验参与情况。排除标准为:(1)患者不愿意参与实验;(2)患者凝血障碍或造血系统障碍。300例患者中男性168例,女性132例,年龄19.0~58.0岁,平均(35.8±6.9)岁,比较一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可比。

1.2方法

准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稀释液、抗凝真空专用采血管等,严格遵循真空采血法,从患者肘静脉采集4mL静脉血,分置于2支试管,轻柔摇匀颠倒处理,防止出现溶血;于患者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采集末梢血,充分混匀后待检。实验的所有操作严格遵循血球计数仪操作程序,在开始测定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为避免人为误差,采血、计数仪操作应由2人负责,以保证实验结果精准。

1.3观察指标

(1)统计采血2h和6h后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中间细胞百分比指标;(2)统计患者静脉血及末梢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中间细胞百分比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验证,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放置6h后中间细胞百分比显着增长、血小板显然下降,与采血2h后指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2.2不同位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中间细胞含量均低于末梢血,血小板含量高于末梢血,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不同位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方法,仪器的准确与否、医生操作的规范与否、血液样本质量的高低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因此,必须注意检验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的消除各种影响因素,以保证检验的最终结果。首先,由于血常规检验的对象是人体血液,因此检验之前,采血人员应告知患者包括禁食、避免剧烈运动、禁食药物等相关事宜,要指导患者将生理状况调节到最佳状态,防止患者血液中出现影响检验结果的物质;在采血时,采血人员应动作缓慢,要尽可能的保证一次针刺成功,要避免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其次,血常规检验由检验人员完成,检验人员的操作、相关仪器的使用也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检验前,需保证相关仪器参数设置科学、可正常运转;检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试剂应保证试剂质量及使用合规;检验室的温度、湿度等也应加以控制,要防止样本、试剂等变质或受到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本实验证明,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中间细胞含量较低,血小板含量较高。提示采血部位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采血应取静脉血。与此同时,本实验还证明放置6h的样本中的中间细胞百分比高于采血2h后的指标,但血小板量相对较低,提示检验时间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在获得样本后应及时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等均会对检验产生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应规范检验过程,利用选择静脉血、2h内完成检验等手段降低检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