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琦

有些胃肠不适的患者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先去的消化科,查了一圈没查出问题,兜兜转转去了精神心理科,吃了药反而好转。虽然问题解决了,但也总会纳闷这精神科的药怎幺就治好了胃的不舒服?

一般来说,当身体某处出现了问题,该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但临床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病症,它以胃肠道不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检查却没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而患者确实存在症状且有些患者的症状非常严重,这时候就该考虑患者所患的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跟情绪密切相关。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肠道有一套自己的神经系统来管理胃肠道的分泌功能、吸收功能和运动功能。虽然大脑不能像控制手脚一样直接控制胃肠的神经系统,但是每当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比如焦虑、抑郁、紧张时,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就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不适。一些生活应激事件如高考失利、情场失恋、家庭矛盾或者家庭意外事件的发生常常引起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不平衡,导致胃肠功能及分泌功能发生紊乱。此时给情绪异常导致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用一些精神类药物,改善异常的情绪,就可以有效调整胃肠道的神经功能,从而缓解胃肠不适的症状。

有些患者在诊断时可能对医生将自己从消化科转到精神科心存疑虑,对于精神类的药物治疗也有些抗拒,容易联想到“依赖”“成瘾”这些字眼。其实,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参与体内神经递质的调节,使其恢复正常水平。大部分精神科药物突然停用时患者的身体无法立刻适应,会出现一些原有症状的反跳,但这并不是戒断反应,而是普通的停药反应。停药反应通常具有自限性,几周之后便会自行缓解,当然这个过程只要适当地降低减药速度便可以避免。

此外,服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药物治疗需要一段时间后方能起效,因为药物对神经递质的调控需要累计足够的量才能质变,时间长短也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所以治疗初期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治疗效果,这时往往需要再耐心等待,给药物充分起效的时间。

药物起效后症状开始缓解,有些患者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功能性胃肠病也和感冒一样,症状消失就可以停药了,其实不然。药物产生的疗效需要坚持足够的时间来巩固,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如果过早停药,药效消失后症状会再次出现,反复波动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