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

2021年10月16日9时5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他们三人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并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全世界出现了许多女性的身影,她们为人类深入了解、认识太空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她们所创造的“第一”。

王亚平(1980— )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军事学学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2013年6月11日 ,王亚平与指令长聂海胜、摄像师张晓光一起,乘坐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飞向太空,她成为继刘洋之后中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成为“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王亚平身着深蓝色航天服,头扎干净利落的马尾辫,显得英姿飒爽,精神焕发。她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展示宇宙魅力,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这堂太空授课十分精彩,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王亚平讲授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展示了航天员称体重、太空悬空打坐、弹簧秤实验、小球单摆实验、陀螺实验、水滴试验、水膜实验、水球实验等,使青少年了解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了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王亚平还介绍了航天员进行的超重耐力训练:过载达到自身重量的8~9倍,相当于800多斤的重量压在身上,呼吸困难,肌肉变形,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右手边虽然有呼叫按钮,但是所有航天员没有一个人碰过它。听课的同学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航天员的工作如此艰苦,但王亚平老师却还说‘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奉献终生’,这种奉献精神让我们震撼!”在这次的“神舟十三号”太空任务中,将会有更为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呈现给大家。

2021年11月8日,经过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乘组圆满完成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6月18日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与景海鹏、刘旺共同完成了长达13天的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实验。

刘洋(1978— )出生于河南,读高二时以超过重点线31分的成绩顺利考入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广空航空兵某师,成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名飞行员。她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成为同批女飞行员中第一个 “放单飞”的人,还成功处理过一次信鸽撞机事故:2003年9月的一天,她正在进行训练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满座舱都是焦煳的味道,然后飞机开始抖动。刘洋通过仪表和种种状况判断出是飞机撞鸟了,危急时刻她表现镇定,和机组成员密切协同,实施紧急着陆。事后发现,飞机共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还被吸进了进气道,如果应急处理不慎,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刘洋热爱神圣的飞行员工作,曾在诗中写道:“每一次飞行升空,每一次返航着陆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涅槃。”“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作为女飞行员,祖国的蓝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瑰园。”

2010年,刘洋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神舟九号”飞船乘组人员确定后,刘洋确实曾经想过自己会回不来,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飞天前一天晚上在北京航天城散步,她认真地对爱人交待道:“如果我真的回不来,变成了一颗流星,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情,一是要帮我照顾好父母,二是娶一个会做饭的妻子。”爱人紧紧拥抱着她说:“我们要一起照顾父母,我等你回来!”

苏联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1937— )于1963年6月14日独自驾驶 “东方6号”宇宙飞船执行“海鸥”飞行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她不仅在飞行期间写下航天日志,拍摄了后来用于监测大气中气溶胶层的地平线照片,还与瓦列里·贝科夫斯基驾驶的“东方5号”宇宙飞船执行了空间编队交会和无线电通联等任务。

人们或许不知道,这样一位伟大女性在执行这次创纪录的太空飞行任务的数年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飞行。有一次,捷列什科娃去机场看跳伞俱乐部的姑娘跳伞时,心跳得特别厉害,觉得自己绝对不能胜任这样的事情。但也正是这次机场之旅,让她越发钦佩飞行员的勇气并对飞行深深地着迷。1958年,21岁的她加入了跳伞俱乐部,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跳伞,从此开启了她成长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的伟大征程。

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登上太空,实现了人类首次遨游太空的壮举。当时还只是纺织厂女工的捷列什科娃深受鼓舞,给航天学校写了一封信,强调男女平等,呼吁培养女航天员。几个月后,航天学校就向女性敞开了大门,邀请全国各地的姑娘到莫斯科参加航天员选拔,经过3个月的层层筛选,捷列什科娃入选苏联首批女航天员队伍。

在一年的严酷训练之后,26岁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飞向太空。原定飞行计划为一天,但她自我感觉良好,便申请延期,最终飞行了70小时50分钟,共计绕地48圈,航行200万公里,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在太空单独飞行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坐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内,我没有想过是否能返回地球,脑子里只装着使命和责任:拍照片、拍电影并且做科学实验。”捷列什科娃在讲述飞行经历时回忆道,“我在宇宙飞船上曾出现过差错,本来应是降落,但却向轨道方向上升……幸好及时发现才化险为夷,降落到地面。”由于当时着陆技术还不成熟,捷列什科娃在重返地球时头部被狠狠地撞了一下,打开舱门时被发现已经昏迷过去。她被紧急空运到莫斯科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萨维茨卡娅(1948— )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着名功勋飞行员,母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受家庭环境影响,她从小就喜欢飞行,对加加林十分崇拜。从中学起她就开始练习跳伞,想当一名飞行员,16岁就已经完成了450次跳伞,大二时能够驾驶雅克18飞机。与捷列什科娃不同,萨维茨卡娅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是世界妇女特技飞行的冠军。她18岁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在4年的学习中掌握了20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技术,累计飞行1500多小时。此后,她成为雅科夫列夫飞机设计局的一名试飞员。1977年,她驾驶E—133飞机飞至21209.90米的高空,创下水平飞行最大高度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

1980年,捷列什科娃被选入航天员队伍。1982年8月,她乘坐“联盟T-7号”飞船顺利与“礼炮7号”空间站对接,成为第一位进入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的女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太空主妇”。在空间站驻留一周后,与其他乘员一起返回地球。

1984年7月17日,萨维茨卡娅作为飞行工程师,乘坐“联盟T-12号”飞船再次光临“礼炮7号”空间站,这次她又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7月25日,萨维茨卡娅在前,指挥员扎尼别科夫在后,由通道舱进入太空,小心翼翼地带着万能手动工具来到轨道站外的一个平台。在距地球350千米的茫茫太空中,她双脚固定在一个特殊的踏板上,手拿一个体积为40厘米×45厘米×50厘米的工具,开始切割一块固定在样品板上的金属样品,然后把两块金属板焊在一起。萨维茨卡娅动作娴熟,准确无误,和同伴扎尼别科夫配合默契,在太空作业了3小时39分钟。

女子在太空行走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萨维茨卡娅此行的意义才更为重大。她告诉记者,太空行走危险很大,要防高温、低温和X射线辐射。太空切割与焊接操作具有危险性,如果焊接时熔化的金属液滴碰到舱外航天服,将会烧出小洞造成航天服失压,使航天员丧生。

柯林斯(1956— )出生于美国纽约,上高中后利用辛苦打工赚来的钱去上私人飞行课,18岁时加入了预备军官训练团,正式迈开了飞行生涯的第一步。1978年,柯林斯将目光投向了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万斯空军基地一所着名的本科飞行员培训学校,成为首批申请的120名女性中的第一名,而这所学校只录取了4名女性。经过一年艰苦的训练,23岁的柯林斯成为美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飞行教员。她共驾驶过30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5000多小时。1990年,她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5年2月3日,柯林斯驾驶“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实现了与俄罗斯 “和平号”空间站的历史性对接,同时成功回收了一颗天文卫星。1997年5月,她驾驶“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第二次进入太空。转年,美国宇航局正式任命她为航天飞机机长,实现了女性在这一位置上零的突破。1999年7月,柯林斯第一次以机长身份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那时她刚刚当上母亲。

2005年7月26日,柯林斯再次驾驶“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这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航天飞机首次重返太空,然而,这次对于重振美国人的航天信心非常重要的太空之旅并不顺利。由于燃料传感器故障,被迫推迟13天发射;到发射当天,隔热瓦又掉了一片。在巨大的压力下,柯林斯表现出超人的冷静。为了让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拍照以检查航天飞机腹部是否受损,她驾驶航天飞机在太空中来了一个 “转体后空翻”,成功避开了可能发生的灾难。“发现号”的回家之旅也一波三折,原定的返航时间因天气不佳而多次推迟。当归航的“发现号”进入大气层时,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一支欢迎曲《来吧,艾琳》,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书写了航天传奇的女机长柯林斯致敬。柯林斯在太空一共度过了537小时,是什幺原因让这位女机长一次次创造新的历史纪录呢?从她发回的第一条“太空短信”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我们回头观看美丽的地球、再注视前面未知的宇宙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探索太空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重要性。”

梅·杰米森(1956— )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1977年在纽约康奈尔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成为洛杉矶医疗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1983—1985年随和平工作团赴西非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等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医务官,管理和平队和美国大使馆人员的所有医疗保健;此后回国在加州国立卫生研究所负责航天员健康计划任务。

1985年,29岁的杰米森以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性萨丽·赖德为榜样,带着自信和坚定的决心申请加入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培训计划。不过就在递交申请后的第二年——1986年的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殉难,其中两位是女宇航员,美国宇航局推迟了新候选人的遴选。杰米森非常悲伤,但也更加坚定了飞上太空的信念。1987年她再次递交了申请并成功入选美国航天员培训计划,成为美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1992年9月12日,她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共飞行8天,绕地球127圈,航程530万千米,在太空实验室中完成了美国和日本合作的44项生命科学与材料制造实验任务。杰米森观察非洲雌蛙在失重状态下的产卵和发育情况,首次在太空成功繁殖蛙类两栖动物;她还利用生物反馈技术研究减少航天员患太空运动病的方法,试验一种在失重情况下输送静脉注射液的系统,完成一项人体骨骼组织的研究实验。

杰米森在返回地面后感慨地说:“我从未打算成为黑人女宇航员的榜样,但确实希望年轻女孩儿们认识到,种族和性别不能限制她们的成就。”

向井千秋(1952— )出生于日本群马县馆林市,1977年从日本最古老的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医学系毕业,成为首位毕业于该医院附属大学的女性心血管外科医生。她兴趣广泛,爱好高山竞技滑雪、捕鲈鱼、潜泳、网球、摄影、旅游等等。然而,1985年偶然读到的一则报道改变了向井千秋的人生轨迹:“征求日本第一批太空人共3名,女性亦可参加。”对宇宙开发事业充满好奇的她,也试图将医学与航天结合起来,于是报名应考航天员并且成功获选。

1994年7月8日—23日,向井与6名航天员一起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执行任务。她担任有效载荷专家并进行太空适应症候群试验,观察了水生物在太空的活动。1998年10月29日—11月7日,向井进行第二次太空飞行,与乘组的6名航天员主要研究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系统测试平台的部署。除了进行一系列生物实验,向井还和77岁高龄的格伦一起对人在太空的睡眠状况进行了考察。她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着周围的人,在太空飞行途中还创作了一首歌的上半部分,公开征求下半部分——这成为当时的话题,据说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14万。格伦认为向井精力充沛、非常能干,称她为 “原子能小姐”。

“有梦想就一定能成功!”向井表示,“如果我在日本,我就说自己是群马县人;如果我在美国,我就说自己是日本人;如果我在宇宙飞行,我就感觉自己是从地球上来的,没有了国别意识。”

如今,年近70岁却依然精神矍铄的向井继续为日本的太空事业发挥着光和热,她希望再次探索太空,并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去月球。老人开玩笑说,既然自己有医疗执照和飞行经验,做一名私人月球航班的导游当然毫无问题。

沙曼(1963— )出生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市,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任伦敦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此后在英国玛尔斯糖果公司从事巧克力气味特征的研究,曾发明过一种新的巧克力配方。她生性活泼,身体健康,酷爱音乐,能弹钢琴、吹长笛,心怀太空飞行的梦想。

1986年6月的一天,沙曼从收音机里偶然听到报考航天员的消息,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前去报名。在经过科学、教育和学习外语能力的严格考核后,她技压群芳,从130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国两名航天员之一。经过17个月的艰苦训练,获选为英国第一位航天员。

1991年5月18日,沙曼参加由阿纳托利·阿尔采巴尔斯基和谢尔盖·克里卡列夫组成的乘员组,乘坐“联盟TM-12号”飞船升空(该项目由英国几家公司和苏联合作实施)。当飞船与 “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对接后,沙曼进入空间站内,同在那里居留了半年多的航天员维克多·阿法纳西耶夫和穆萨·马纳罗夫会合,共同开展为期6天的太空科学实验活动。她的任务包括拍摄英伦三岛的照片、进行医学和农业试验、研究太空中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考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沙曼首次访问太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她是继苏、美之后第三国走出的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一时间沙曼聚焦了无数的目光,人们对这位有着青年化学家特殊身份的英国女航天员充满了好奇。1993年,沙曼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同年被选为皇家化学协会荣誉会员,位于荷兰阿森的英国学校改名为海伦·沙曼学校,伦敦的一座女子学校也以她的名字命名了其中一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