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

在新冠高基数及医疗反腐背景下,体外诊断领域多数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现下滑。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头公司业绩并没有下降,相反营收、利润双双实现25%以上增长,二级市场表现靓丽。

龙头公司之所以能获取超额收益,在于其海外市场凭借先发优势持续发力,国内市场加速国产替代、抢占外资份额。

依据申万三级行业划分,体外诊断上市公司共有38家。2022年,新冠疫情推动体外检测需求爆发增长,业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实现较高增长,如九安医疗就因此成当年最受关注的明星股。

2021年11月,九安医疗美国子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获得美国FDA应急使用授权。受益于此,九安医疗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6.07亿元、8.5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010.77%、65616.92%至245.89亿元、162.32亿元。

在九安医疗之外,另外8家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均实现100%以上增长,包括安旭生物、亚辉龙、明德生物、奥泰生物、凯普生物、万孚生物等。

而在进入2023年之后,随着疫情因素消失,在高基数之下,体外诊断上市公司增长普遍面临压力。与此同时,2023年医疗反腐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压力。

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38家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中,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均下降的为28家,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安图生物、九安医疗、达安基因、万孚生物、亚辉龙、迈克生物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19%、88.84%、90.98%、57.32%、50.63%、22.19%,扣非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1.4%、-95.78%、-99.41%、-71.38%、-78.76%、-54.38%。

在为数不多实现增长的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中,新产业作为龙头最值得关注,其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08亿元,同比增长26.62%;净利润11.87亿元,同比增长28.35%;扣非净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29.15%,业绩表现好于大多数同行。

对此,西南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在反腐和同期基数高的双重影响下,新产业业绩和利润仍保持高速增长,展现了公司优异的长期营运能力。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新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1.27%至22.9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8.88%至9.25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1.94%至8.53亿元。

新产业自成立始终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其中化学发光为其核心业务。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共10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球累计销售装机约29500台,配套的化学发光试剂共计194项,涵盖肿瘤标志物、甲状腺、传染病、性腺、心肌标志物、炎症监测等多个检测项目。2022年公司营收30.47亿元,其中试剂和仪器两块业务营收分别为21.87亿元、8.5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9.01%、23.1%。

受益于良好业绩表现,新产业2022年4月至今股价最大涨幅126.51%;11月7日报收68.5元/股,总市值538亿元,稳坐体外诊断领域市值头把交椅,比市值排名第二的安图生物高出来275亿元。

新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62%,海外市场是营收增长的重要推手。2023年前三季度,新产业的国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24.2%,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1.7%。

根据2023年中报,新产业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到34.8%,相比2022年末的31.83%持续提升。安图生物、迈克生物是主要竞争对手,根据2022年年报计算的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2.93%、3.01%。

新产业海外市场拓展显着好于同行,背后的原因是什幺?这也是众多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对此,新产业10月31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认为,主要归功于先发布局优势。

早在2010年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推向市场以后,新产业就国内和海外同时发力,通过十多年的持续积累逐步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产品陆续实现多个大型连锁实验室的突破,同时公司也已建立了完善的海外产品注册流程,上述一系列漫长的经验积累共同带动了公司近几年海外业务快速增长。

正是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较早布局,带动新产业整体业务收入平稳快速增长。管理层还表示,近两年,为持续推动公司海外业务发展,公司借鉴印度子公司本土化经营积累的经验,已陆续完成设立了9家海外子公司,持续发力海外本地化经营。

在西南证券看来,新产业海外端收入保持高增速,受益于海外仪器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中大型机占比提高;公司通过持续的海外学术推广和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带动海外仪器销售快速增长,2017-2022年,海外新增装机量高速增长,年化增幅为36.3%,未受到疫情阻滞;随着X系列陆续上市,公司海外中大型仪器占比逐渐提高,2021-2023年每个上半年末,中大型机占比分别为18%、34%和55%,仪器结构逐渐向中大型机转移。

得益于海外中大型仪器占比不断提高和毛利更高的试剂放量,新产业2023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毛利率同比提升7.95个百分点至59.44%,并推动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2.83个百分点至72.4%。

根据2023年中报,新产业试剂类业务和仪器类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8.91%、29.65%,试剂毛利率显着高于仪器。目前公司海外市场仍处于仪器快速装机的阶段,试剂:耗材比值接近1:1,未来有望向国内市场的7:3比例靠拢。

西南证券认为,随着海外市场装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中大型机占比的持续提升和试剂仪器比值逐渐向国内靠拢,后续海外试剂业务将持续发力,海外端有望成为公司业绩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海外市场和总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新产业国内市场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2%,虽然增速不及海外市场,但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公司未来国内市场的增长逻辑在于市场扩容和国产替代。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主要由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血液学及体液、即时检验等细分领域构成。其中,免疫诊断是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最大的细分赛道,2017年市场规模达184亿元,2022年达到445亿元,年化增速为19.3%。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则是免疫诊断的主流技术,目前在免疫诊断中使用占比约90%。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中国化学发光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84.4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32.6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17.3%,高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增速。

从市场格局来看,化学发光行业国产化率近30%,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4家外企占据市场超70%的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大。

近年来国产产品技术迅速提升,与进口品牌的差距在缩小,且价格低,不仅能够保有中低端市场存量,也利于向三级医院渗透。天风证券认为,在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国产品牌对进口品牌的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国内化学发光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尤其是集采政策推出有利于加速打破现有竞争格局。2021年,安徽省打响化学发光试剂集采第一枪。集采前,约70%-80%安徽化学发光试剂市场由罗雅贝西等进口厂商占据。集采后国产厂商积极配合下调试剂价格,外资落标后空出的份额被国产IVD厂商替代,本土试剂占有率得到明显提升。在本次集采中,新产业等头部国产品牌以14个中标项目名列前茅,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医疗设备领域的竞争优势,新产业在短期内实现了大型客户翻倍的成果。

集采毫无疑问会提升国产市占率,但也有投资人会担忧降价冲击盈利能力。对此,天风证券认为,公司产品相比外资性价比高,叠加渠道优势,有望助力消化集采谈判终端采购价下降带来的影响。体外诊断试剂经历了两票制到阳光采购,再到安徽模式下的集采谈判,政策实施落地的省份都是新产业销售排前、市场占有率高的省份,各省份尽快实施联盟采购可以加快公司发光产品在大型医院的进口替代速度。

新产业多年来保持持续高研发投入,目前在国内化学发光仪器市场累计装机量国产第一,拥有国内获批最多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并且继续完善体外诊断产品线。作为国内体外诊断头部上市公司,新产业有望成为国产替代最大受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