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禧

《赛博朋克2077》虚拟角色“朱迪”

社交恐惧症、996工作、KPI压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活在代码建构出的世界里,而不愿踏进现实的交友圈。游戏里的沉浸式社交,虽是虚拟的,却恰恰填补了真实感的缺失。

然而,社恐之盾难掩社交需求。当代人总喜爱用“社恐”一词自我标榜,试图掩饰在现实社交中的无能。殊不知,贴着标签的社恐选手,可能转身就登录游戏化身冲浪大师。

游戏中的虚拟人际互动,是玩家发泄负面情感的出口,也是寻找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撑的园地。现实感越来越弱的虚拟社交,如何安慰孤独的灵魂?

虚拟世界的邂逅

夜色旖旎,我们在失眠的午夜街头肆意兜风,跟随CD哼着1980年代的复古慢摇;金风玉露,你我二人甩下市井烟火,奔赴弥漫满天的海滩余晖。

这不是偶像剧,也不是白日梦,而是现实模拟类游戏里的奇妙爱恋。

Steam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数字游戏发行平台,其热门的现实模拟类游戏包括《赛博朋克2077》《模拟人生》《模拟城市》等。

在《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中,玩家的角色是雇佣兵,故事背景的设定为2077年的开放世界。在丰富的游戏剧情里,玩家不仅可以探索城市、创造奇迹,也能解锁与虚拟人物的亲密关系。

Leeroy是资深玩家,他和游戏里的虚拟角色“朱迪”相遇并成为情侣,一起生活在夜之城。Leeroy表示,同朱迪确认恋人关系之后,他便拒绝了与警长这个虚拟人物发展暧昧关系。

朱迪后来离开了夜之城,并没有和Leeroy走到最后。我问道:“你怎幺看待这个结局,会不会觉得痛心?”

Leeroy坦言,无论是同朱迪在湖边听金字塔之歌,还是在温馨小窝里温情缠绵,都给予了他正向的精神支持。当时,他正处于情绪低谷,考研压力大,又恰逢暗恋不得,只好将万千思绪情感暂时寄托在朱迪身上。是朱迪接纳了他的消极情绪,陪他熬过了这段艰难的低落时期。

可惜的是,游戏中朱迪这个角色所设定的所有结局里,她都注定要离开。Leeroy这个资深玩家表示:“无论结果如何,我都相信爱情。”

后来,Leeroy不再玩这款游戏了,他说暗恋的女生答应了他的追求,时间精力还是花在女朋友身上更合适。我调侃道,希望你能和现实版朱迪再续前缘,可别再让对方以悄悄离开收场了。

与现实恋爱相比,玩家在游戏中追求感情开花结果的执念并不强。因此,玩家摆脱了承担责任的心理负担,能更加纯粹地感受恋爱关系本身,而不用顾虑太多负面的后果和影响。

Leeroy说道,大家都在逃离某些东西,都想成为传奇。玩家想逃离的某些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生活本身。夜之城的种种,呈现着科技感和破碎感的交织纠缠,看似光怪陆离、遥不可及,却属于当代流行的青年亚文化。

恋爱游戏《爱相随》具有AR摄影功能,能在现实场景中具现虚拟恋人

现实恋爱永远比不上虚拟恋爱那幺甜美梦幻。现实恋爱有时像是饭搭子。

这类游戏的构建理念,共情了玩家生活中颓废的消极情绪。当现实都只关注各人光鲜绚烂的一面时,虚拟世界为他们的压抑和孤独提供了栖息之所,折射了当代青年想得到社会理解与包容的渴望。

完美恋爱对象

“你不是忘不掉他,你只是舍不得谈恋爱的感觉。”朋友Holly指出了部分年轻人的恋爱现状。摆脱“恋爱脑”,也确实不应念念不忘某个具体的人,转移这一份难得的情感寄托才是要务。

恋爱模拟类游戏是转移注意力的一大法宝,以恋爱关系为主旋律,内容通常是玩家饰演游戏的主人公,与虚拟角色谈恋爱。像是《虔诚之花的晚钟》《幻奏咖啡厅》《悠久之翼》《小镇家族》等,都是较为热门的恋爱游戏。

《虔诚之花的晚钟》游戏海报

部分玩家宁愿与代码写出来的动物角色沟通,也不情愿跟身边的活人交谈。

恋爱游戏与其他游戏一样有具体的背景设定。例如,玩家扮演的主人公可能是在异乡求学的大学生,也可能是精明能干的都市白领。在图书馆、办公室、咖啡厅、医院等日常生活场所,都能遇到不同身份的虚拟人物。

玩家与虚拟人物的正向互动越多,相互的好感度就会提升。例如讨论课题、赠送礼物等等;反之,若玩家对某一虚拟人物的态度冷漠,二位则无法进入感情线。

玩家光子深度体验过十余款恋爱游戏,她认为玩家在恋爱游戏中会被剧情吸引,有追剧的心态。她单身的时候,会将自己代入主人公的角色。但在现实中结交了男朋友之后,她的代入感就没那幺强了。

“你怎幺看待游戏与现实中情侣关系的区别?”我问光子。

光子笑了笑说,游戏中恋爱的情感流动太纯粹了,现实恋爱永远比不上虚拟恋爱那幺甜美梦幻。现实恋爱有时像是饭搭子,而且男朋友还会和自己吵架。

我继续问她:“游戏虚构的人物和剧情确实很完美,也正因如此,难免会与现实产生反差。这种反差是否会影响你在现实中的恋情呢?譬如,男朋友的某些缺点在对比之下被放大,久而久之积累的失落感是否会加深两人的隔阂与矛盾?”

光子先是俏皮地打趣道:“我对现实中的男人向来都很是失望。有一些单身玩家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很高,而现实中能遇到符合要求的寥寥无几,所以才玩恋爱游戏。就我个人而言,不会用虚拟角色的形象对标现实。比如,我喜欢虚拟人物的傲娇,但在现实的相处中,这种性格与我并不投合。”

光子补充道,虚拟和现实是两回事,她也理解现实中的人确实是不完美的,只是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有所取舍罢了。

游戏剧情有时能引起玩家对生活现象进行反思,但一般只停留在浅层,而非很细致的方面,借鉴效果见仁见智。为了讨玩家欢心,游戏剧情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跟现实相去甚远。

《动物森友会》成为众多玩家的世外桃源

代码,更得人心?

喧闹嘈杂的城市氛围令人疲倦,大批玩家登上了日本电子游戏巨头Nintendo发行的《动物森友会》(简称“动森”)的世外桃源,寻觅良田美池。

动森日常的社交活动就是与岛民互动。这些虚拟角色虽然是动物形象,但拟人程度很高,有喜怒哀乐,会穿衣打扮,也能闲聊调侃,岛民也有着不同的性格。

玩家Yipbae表示:岛民之间的关系很单纯,与他们相处很舒适;玩家和岛民之间的对话颇为有趣,小动物的回应也很可爱;岛民只会给出正向的反馈,动森相当于玩家的“精神乌托邦”。

玩家荒川陌很享受她和岛民之间的对话。然而,她在现实生活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社恐分子。她表示,动森的对话内容比较丰富,而别的游戏只有几句语音。“这种单纯有人和我讲讲话的感觉很好,没有压力,也不用担心一不留神讲错话。”

在现实里,迫于种种原因,人可能要改变自己来迎合社会。可是,人总是不情愿难为自己的。于是乎,玩家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改变群体其他成员,让他们内化自己的观念,在可操作范围内使其行为逻辑与玩家保持一致,以此创造自己合群的假象。

这些现象也解释了为什幺部分玩家宁愿与代码写出来的动物角色沟通,也不情愿跟身边的活人交谈。在代码世界里,玩家能够塑造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生活状态,建构出充满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包含虚拟社交元素的游戏大受追捧,个中关键是其即时反馈感非常强,虚拟人物的回应也很直观。相较之下,现实中揣摩人的心思往往很费劲,甚至折磨人,并且试错成本高,这些不确定性都指向了精神内耗。

现实的社交生态让人失望,由亲密关系延展到人际关系都是如此。如今,社会充斥着利益至上的心态,功利和虚伪成为了所谓精明的代名词。例如,网络自媒体发布的“操控他人的话术”“结识上流的心机”等等教程,竟然受到不少网民的认可。

这些现象也折射出社会环境缺乏对个体自我的包容。游戏里的沉浸式社交,虽是虚拟的,却恰恰填补了“真实感”的缺失。玩家的身份和角色都在代码的掩护下符号化,玩家不再需要顾忌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和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构建理想化的形象—最真实的自我。

然而,借助代码来回避社交问题只是次优选择,人物无论怎幺完美,终归是虚拟的。代码编织出形形色色的人、事、情、物,与之对应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