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倚慰

以“青岛服务”品牌打造为引领,青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了具有特色化竞争力的服务业体系。

回望青岛品牌之都的发展,制造业是优势,服务业是底色。青岛市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有关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为全国“两业”融合试点提供了青岛样板。

制造业“拥抱”数字化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转型,制造业同样如此。

海尔孵化的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是典型的制造业转型成果。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卡奥斯致力于为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构建“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的服务模式,目前已赋能化工、能源、模具、服装等多个行业。

卡奥斯的诞生,就是海尔在服务行业的深度布局,而背后的底层逻辑,则是依托于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可以说,卡奥斯让海尔跳出了企业“闭门造车”的传统,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外部企业,这也是制造业对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让制造走向服务。

近年来,青岛紧扣国家战略,面向企业需求,加快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引导、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加工组装”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作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高科技巨头,海克斯康以精密测量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为技术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线,为客户提供贯穿设计工程、生产制造、计量测试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通过使工厂更智能,帮助用户实现品质、效率和生产力的提升。目前,海克斯康围绕26个行业,推出了200多个解决方案,服务全国超过3万家制造企业,以“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酷特智能则是打造了服装C2M产业互联网平台,在制造端建立了以版型数据库、款式数据库、工艺数据库、BOM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打破了服装行业甚至工业制造业中“个性化与工业化”的矛盾,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版,一衣一款,一件一流,7个工作日交付”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如果说,制造业与服务业互相耦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想象,那幺“两业融合”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

“青岛服务”品牌的背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近年来,青岛市聚焦振兴实体经济,以重点产业领域为主阵地,从平台、要素、模式等方面发力,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放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耦合效应,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青岛制造业优势突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同样,新技术驱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萌生、演进、迭代,推动着青岛服务业在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不断升级。

这样一组数据可以体现青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012年青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03.45亿元,占青岛市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8.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十余年来,青岛服务业发展进入提质升级的关键期。2013年青岛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61.70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青岛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5年,青岛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超过50%,达55.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如今,服务业已经成为青岛稳住经济大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2021年,青岛市22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41.0亿元,同比增长42.1%,两年平均增长24.2%;2022年,青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近55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60%,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8%;2023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6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6%。

在记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的统计公报中,“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表征服务业结构升级发展的指标陆续出现。城市产业的能级跃升,离不开强劲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十年,青岛生产性服务业不断精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的路径在这座城市加速推进。

以“青岛服务”品牌打造为引领,青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形成了具有特色化竞争力的服务业体系。如今,服务业已然成为青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融合”拓宽想象空间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服务业既是各行各业绕不开的底色,也是竞争者之间互相较量的“姿色”。那幺面对同样强势的制造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两业融合”,有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平台,资源合作,技术共享,数据互联。为了更好地实现“两业融合”,青岛市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建设导则,建立涵盖服务产品、服务机构、服务方案 3 类资源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遴选 3 批共 158 项优秀服务资源,搭建资源库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资源交流、互动耦合、互利共赢。得益于平台搭建,去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5469.2 亿元,同比增长6.5%,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9.2%,同比提高 3.1 个百分点。

在技术共享方面,鼓励头部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定期发布《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14 家企业获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居全省首位;加快建设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工业基础数据库,推动各类平台资源互联互通、数据开放共享,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 1800亿元,增长 25.3%,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2%。

第二个关键词是要素,资金要素,资源要素,场景要素。近两年,青岛对100 余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近 4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有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 2 批 20 个市级“两业融合”试点遴选和培育,重点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各类融合主体,加强资源要素、技术和市场有效整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内企业和平台协同发展,形成融合创新生态圈。

目前,构建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试点培育体系,先后推动 2 个区域、5 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7个单位纳入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围绕产业融合场景需求,选取千余个制造场景,推动与 171 个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聚焦 5G 电价优惠、打造新型汽车产业、强化人才支撑等 8类重点场景,创新出台实施推动两业融合的 42 条系统政策。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先试,构建数字融合新支撑,培育青啤集团、海尔集团等 2 家“灯塔工厂”,数量占全国总量的 1/10。

第三个关键词是融合。当平台的搭建与要素的集聚“相遇”时,最终的结果是融合。青岛市开展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推动汽车、家电、装备、生物医药等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比如,海尔集团中央空调工厂通过柔性化定制优化流程和丰富服务场景,发展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后期运维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服务,由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系统方案增值部分占项目总体造价的 30%。

建设一批数字生产服务集群,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开。比如,青特集团提升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水平,建设生产线设备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关键设备利用率提升 10%、产品质量提升 3%、产能提升5%,自主研发数字化工艺管理系统,实现测量数据全过程可追溯;引导企业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等方式,提供远程运维、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最大化。比如,特锐德全力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新能源微网业务,将数据、算法应用于运营、智能充电调度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亿辆电动汽车储能网,通过 AI 计算实现能源削峰填谷,平台车辆注册用户超过 130 万个,采集的数据量约为10 太字节/天。

“青岛样板”的底气

其实综合来看,青岛成为“样板”并非一日之功。

青岛是最早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城市之一,拥有蝉联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的海尔卡奥斯平台和一批垂直行业平台。近年来,青岛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增长25.3%,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位列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第13名。青岛在推动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行业“上云用数赋智”,形成了卡奥斯、浪潮数字等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建设了一批数字生产服务集群。今年一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分别增长了106.8%、31.6%和144.8%。聚焦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丰富商贸、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数字生活服务样板城市。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00亿元。

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出台了“真金白银”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一方面,推动汽车、家电、装备、生物医药等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比如,支持海尔集团中央空调工厂发展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后期运维等一站式服务,由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另一方面,支持信息、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服务业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比如,雷神科技公司作为游戏电竞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研发商,带动形成了细分、专业化的电竞硬件设备制造产业链,雷神科技已在北交所上市、成为A股专业电竞硬件第一股。

只要坚持,只要肯干,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两业融合”下,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目标下,“品牌之都”依旧会是青岛立足全国的城市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