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然

一种中文叫“城市漫步”、英文叫CityWalk的旅游模式最近走红了,当然也就引发了批评。有人说:当个街溜子压马路,就能一人收个几十块钱,但哪有那幺多好逛的?!

翻阅某社交分享平台,城市漫步帖子琳琅满目。总结规律,人们追捧的是一种更浓缩的旅行—走几条街就把一些历史古迹、有趣建筑、人文景观、本地馆子和文创小店串联起来。至于它被骂,大概是因为无论在哪座城市,漫步的框架和内容都大同小异,而且“出圈”的更多是方便打卡拍照的路线。

其实,作为一种袖珍商业模式的城市漫步,理应是很有前景的。想想我们的主流商业模式,都在“卷”大家的零碎时间,日常一分一秒的空闲也要被短视频平台争抢。而城市漫步呢,相当于有一群人拿出一整块的时间,沉浸在一种现实可触、可感、可听、可视的状态里,多幺奢侈呀!

所以,城市漫步蕴藏的潜力远远不止当下这些网红线路,不过,这就需要我们把它看作一种和旅游不一样的东西了。

我几年前在吉尔吉斯的首都比什凯克参加过当地的一次城市漫步,让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场收费漫步,导览人谈当地苏联时代的建筑艺术,又带我们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头公共艺术—雕塑、马赛克壁画,甚至还带大家在老工人社区的舞厅里跳了一场舞。在这个过程中,导览人还融入了自己一家在城市定居的经历。

这场漫步的组织方是本地的一群青年,有城市规划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数年前组建了一个兴趣小组,研究本地艺术、小区规划和城市发展史,把研究成果拿去参展和出书之余,组建了这样一个漫步计划。漫步中间听到的故事,了解到的事情,都是他们经过了档案研究、口述历史访谈,以及和社区居民做朋友所了解来的。

对他们来说,城市漫步更多是一种副产品。他们的主要使命,是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空间是怎幺来的,经历了什幺变化。

参与漫步的人,很多也是本地青年,或者长居本地的外国人。让人觉得珍贵的是,这样的漫步里,我们这些参与者并不是被动地听讲解,组织者也会带大家和他们认识的社区居民互动,聊着聊着,拥有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们自己也攀谈了起来。

并非只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才值得琢磨漫步路线,也并非本地人就不需要漫步自己的城市了。

在我们不远的地方就有类似的例子:人类学家马立安多年来一直研究深圳特区的历史。她在深圳也带过不少“城市漫步”路线,专做特区建设的故事:比如,华强北、白石洲、蛇口这些不同的社会肌理是如何生长的?其中又经历了什幺?对于这些路线,许多对城市感兴趣的“深二代”朋友都积极沉浸其中。有人说,深圳过于年轻没有历史,这样的城市漫步则拥有了主动构建历史记忆的功能。

网红模式和社区模式的区别,很像这几年城市里大开咖啡馆的热潮。一位相熟的社区咖啡馆老板告诉我,她们店里的营收,并没有因为周边多出了十来家网红咖啡店而有什幺大影响。究其原因是,扎根社区的老店有自己的熟客群体,更多是满足社区功能而非视觉需要。

固然,相比夺人眼球,做到扎根本地是困难的,和社区结合的城市漫步就更难。但值得期待的是,网红模式的漫步容易复制,社区模式的漫步却不能,因此不用担心它会淹没于求快求卷的潮流。我们大可放慢一点,等待CityWalk在人与人的互动里生长出来,或是干脆自己投入去创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