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夜

竹,生长能力强,短短几年便漫山遍野,面对浩瀚竹海,如何利用是关键。

如今,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快消品,大家已经习惯被工业化产品包围,很少有人能静下来,留意手艺,关注精神……古人咏叹的竹之气节,在日常生活里渐渐淡去。

2010年5月,本刊曾经做过一期关于竹的专题,转眼便是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师、手艺人、企业同竹子一样,噌噌地成长着。他们认识到竹的可塑性,也看到竹子的快速再生能力,比木材更环保,他们带来对竹这种材质的新认识,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日常用品。

本期专题,我们再次为您呈现关于竹的故事,关乎产业,关乎人,也关乎你我的生活。

竹,对台湾民众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生长周期快加上良好的可塑性,让竹制品在日用品市场一度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经历了大陆竹工业带来的冲击后,台湾的竹文化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前行,借着本土文创潮流的东风向艺术领域完美转型。竹随境迁,如今的台湾竹工艺摆脱了传统的枷锁,与时尚紧密结合,冲入欧美各大展会,让人在惊艳之余,暗自感慨来自东方独有的竹韵魅力。

竹艺进化论

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台湾,温润潮湿,是竹子生长的理想环境。在当地所有森林面积中,竹林约有1523平方千米,占整个林地面积的7.2%。竹子的种类繁多,加上生长周期只需4~6年,让竹倍受当地居民的青睐。

台湾竹工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移入的先民,他们就地取材,用身边的竹制作出简易的农具、渔具、生活用品。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有精美的竹器流入台湾。而闽、粤两地特有的制竹工艺,也趁着这个机会,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当地“粗陋”的技艺之中,在摩擦碰撞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段时期的竹艺还停留在民用阶段。

1929年,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台湾竹艺品编织水平,特地从日本山口县请来专家到台湾传授花篮、杂物箱等编织技巧,让台湾竹工艺向着精细化方向迈进。当时,南投竹山、台南关庙等地都是产竹重镇,工艺发展十分迅速。日本在竹山和关庙设立的“竹工艺传习所”,也对台湾竹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就是为何现在在台湾竹制工艺品中,依稀留有日本工艺特有的细腻感的原因。厂商需要手工竹编产品会去关庙采购,而竹山则逐步发展成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大量出产灯笼、竹筷和竹剑,当时,日本90%以上的竹剑都在台湾制作。

随着竹制工艺的兴盛,涌现出吴圣宗、黄涂山、张真经等一大批优秀竹工艺师,给台湾竹文化的发展带来强大推力。而颜水龙教授则带着美术工艺学校学生创立了“南亚工艺社”,对技艺进行革新,尝试制作出带有现代风格的工艺用品,各类工艺传习所也应运而生。

最繁盛的时候,竹山和关庙几乎家家都在从事竹制品相关的生产。大小作坊加上各种企业,接收了大量的国外订单。竹山更是特别设立“竹山工业区”,依靠机器代替手工技术,制造竹木复合家具。虽然手作的竹工艺品相对减少,但产业的兴盛给所有工匠、艺人带来极大的动力。台湾竹文化成功地与当代产业结合,被推向了抛物线的最顶端。

在文创中重生

可抛物线是无情的,登顶之后,必将是无情下滑。1987年,台湾实施汇率自由化政策,新台币大幅升值,人力成本升高,大陆制竹产业,以廉价工艺品挤入台湾市场。竹山、关庙等地的竹制品企业陆续将工厂转移到大陆产竹区域,生产加工出竹制品后,再返销台湾。就连国外商家也闻风而动开始追寻廉价的竹制品,传统台湾制竹产业进入瓶颈期。

本土产业受到冲击,许多从事竹工艺的师傅开始转行,流散到台湾各地,竹山、关庙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困境就像盆冷水,瞬间降低了人们盲目追求利益的热度。竹工艺产业被金钱打破了平衡。在冷静思考之后,人们又怀念起竹艺品上那残留的手作余温,一种渴望回归之感渐渐占据了人们的念想。

伴随着文创产业的崛起,台湾竹工艺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产量需求的减少,让竹制工艺品有了更多的时间,朝着现代时尚靠近,传统手艺再次面临新生。

经过这一役,竹山没有了往日劈竹、编织日夜忙碌的情景。当地的竹林已被茶园占据了一半,呈现半竹半茶的割据势态。随着茶道的兴起,农民又开始大量种茶。产业的萎缩,让竹林的种植与保护缩水。“当地的手工艺文化,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百姓的支撑,也不会有发展。”作为竹山“小镇文创”的创始人,何培钧有着独到的见解。创业十多年,他在还没有“文创”一词出现的时候,就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台湾的“软实力”。尽管从来没有在公司任职过一天,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摸索,发展出一套前所未有的文创商业模式,成功吸引各家企业的目光。

何培钧提出了“竹山的竹艺复兴之路”,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换来可以推动竹产业发展的“idea”。他在竹山租了间120平方米的民宿,旅客住进来可以不用付费,但是要用自己的技能对竹山小镇的工艺文化作出贡献。摄影师拍下一张张手工制作图,发布到各大网站;一名留学生用英文建立了一个网站,用来宣传竹山见闻……各种看似微小的创意,聚集起来,就是一片汪洋。何培钧反向操作,致力于找出让小镇得以持续发展的方式,用年轻人最喜欢的“换工”方式,为竹山带来超GDP的收入。

2013年,何培钧与台湾三所大学联合推出了“QR code”合作项目。这是个很有趣的合作,何培钧找到当地的工艺师,让他们将竹子编织成二维码,只要用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就能显示出竹山镇的观光旅游路线。“这非常有意思,将传统竹编和二维码结合,用现代的方式充分展示竹山特有的手工技艺。”

运用新奇的方式和各种怪异的点子,何培钧以个人的力量,努力推动竹山文创产业的发展。以往风中摇曳的传统竹艺,终于找到了与当下结合的契机,为老化的景区,带去无限的商机。

未来属于竹品牌

除了个人的力量,南投县台湾工艺研究中心也功不可没。在传统竹产业低迷时,工艺研究中心着力将艺术赋予竹艺之中,再融入人们的生活,打造竹文化品牌的概念。

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大胆跨界,与台湾创意设计中心联手,结合时尚推动工艺,以传统技法将新生代设计师的创意化为实体。2008年,两个中心携手合作的工艺时尚“Yii”系列作品,惊艳巴黎家饰用品展,每件竹工艺品之上除了设计师的名字外,台湾本土工艺师的名字也赫然在列。事实表明,用设计将台湾竹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将手造与时尚结合,是一种良性的文化推广模式。

难能可贵的是,竹山很多工艺师都能撇弃传统观念,与新锐设计师合作,共同探索竹艺的未来。设计师骆毓芬来到竹山后,结识了当地工艺师苏素任,一拍即合后共同制作出了《TuTu 椅》——将传统的竹夫人(抱枕),改造为椅子的支撑结构,镂空的椅脚和六角编的工艺,可以承受80至90 千克的重量,将椅垫拿开,还可作为个人品茶的小茶几使用。

回到台北后,为了拉近竹山工艺师和自己的距离,骆毓芬还教他们如何使用网络交换信息,并在参加国际设计展的时候,将这些工艺师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写在一起。“不要只把产品放在玻璃橱窗去参展,而是真正可以落实到生活之中去使用。”骆毓芬说。

经过多方的努力,虽然不能使台湾的竹文化产业回到过去的辉煌,但它却以巧妙的方式向着艺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竹工艺依旧存在,变化的只是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外形。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台湾的竹文化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纪元。

文化的诞生和繁衍,与生活和时间密不可分。台湾的竹文化也不例外,在历史的洗礼下,经历民用期、产业盛世和文创时代,在小岛上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