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这段“买椟还珠”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口口相传中,买了盒子的郑人常被人嘲笑“有眼无珠、取舍不当”。

然而细细思之,“买椟还珠”的郑人果真取舍不当吗?“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盒子的价值果真不如盒中明珠吗?

作为最为常见的日常收纳器具之一,盒子自5000年前就已常伴在中国人的身边。一块肉、一粒丹、一撮粉、一枚钱、一面镜、一支钗、一册书、一封信,物物皆可放入盒中。这些一日不离身的盒子,被手艺人们极尽巧技:各种珍稀木材、贵重金属都可成为制作材料,各类高超工艺也在一只小小盒子中“争奇斗妍”。

更为重要的是,盒子中蕴含着中国人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处世哲学,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样式、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变化,在一开一合之间,尽显差异。

本期专题,带你 细赏古今中外的盒子,且看看,你是否愿为它们做一回买椟还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