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萍

2015年,中华儿科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童成长发育专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开始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1979年以来,中国城区男孩初遗年龄也呈现年代提前的变化。2023年最新公布的《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提出,全球多国均呈现青春发育启动年龄提前……面对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的事实,开展性教育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我们需要通过适时的性教育,帮助青少年做好迎接青春期变化的准备。

然而,我国大学阶段性教育整体不足,中小学校更是谈“性”色变。人们纠结是否应该让青少年“无师自通”,也困惑于适合的性教育究竟应该从什幺时候开始,又要向青少年传递哪些讯息……于是,人们对性教育的探索裹足不前。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性教育不足而酿成的令人错愕的事件层出不穷。2023年7月,18岁男孩因好奇将磁力珠塞入尿道致手术;9月,山西大同大成双语学校发生未成年人欺凌事件,两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性欺凌行为引发公众热议。近年来,相关新闻热点屡次引发大众对性教育缺失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观念上认同性教育的必要性,但走到落实层面却顾虑重重,如何为青少年性教育迈好第一步?我们应首先打通如下两个环节。

明确性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关于性教育的内涵,国际与国内暂时没有统一的权威认定。在官方主导开展性教育的国家,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原因,人们对于性教育认识和操作层面的界定各不相同。纵观性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中,人们对性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人把“性”狭义地理解为性行为,甚至认为性教育就是“性交教育”,谈到这个话题就会冒出一种强烈的“性耻感”;有人认为“性”包含人的身体发育、生殖健康、权利维护等内容,但将其片面地理解为“防性侵教育”或“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

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性教育亦是如此,从性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性教育本身——201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指出,全面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见,开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为青少年赋能,帮助他们获得与性有关的准确信息,掌握与性有关的生活技能,树立良好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价值观,让他们有能力做明智的性决定,确保他们的成长更加安全、健康,更有能力获得幸福,保持尊严。

对于这一目标,家长和教师大多秉持期待、支持的态度,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开展性教育可能会让青少年过早地接触性信息,造成“性唤醒”提前的后果,也就是说,性教育可能会让原本对性不关注的青少年开始对性感兴趣,萌发性意识。还有人推断,性教育过程中提供的性信息会对青少年构成性刺激,导致发生性早熟,认为他们在性教育中接收的性知识可能会强化其对性的兴趣,进而诱发他们做出性的尝试。这些说法导致有意愿开展性教育的教师和家长顾虑重重。

需要申明的是,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首先,青少年罹患性早熟与接触性信息无关。在医学范畴内,性早熟是一种青春期发育异常的性疾病,主要表征为个体过早出现了第二性征,目前我国将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定义为性早熟,其诱发原因包含肿瘤、感染、损伤等导致的器质性病变等,没有一项研究表明接触性信息会导致青少年性早熟。其次,真正导致青少年盲目尝试性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接受了性教育,而是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正是因为青少年未能受到恰当的性教育,才使得他们不能及时辨别泛滥的性信息,进而受到影响开始模仿类似行为。回看山西大同学生欺凌事件与之前类似的相关新闻,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下开展性教育的迫切性。

将性教育“尺度”的决定权交给青少年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要求“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对于这项要求,教育工作者常感到为难——“谁来把握、怎样把握性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尺度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开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为青少年赋能,那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将把握性教育尺度的决定权交给青少年,即何时提供何种性教育信息或帮助,应当根据青少年年龄与性发育的规律和需求而定。

一般而言,学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规划过程交由专业人士参与和把关。我们不难发现,专业人士把关的依据也正是青少年年龄与性发育的规律和需求。例如,为五六年级学生提供的青春期性发育课程,聚焦让学生获得关于青春期性发育的准确信息,理解身体发育的个体差异,消除他们关于性特征发育“正常与否”的困扰与担忧,并帮助他们学会相关护理技能,同时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去取笑或攻击同学的身体变化;为七八年级学生提供的青春期情感与关系课程,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直面自己的情感变化,学习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掌握拒绝表白、协商终止关系等方面的技能,能以尊重、平等的态度经营与异性的亲密关系,等等。这些贴合青少年需要的赋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青春期“性与爱”的课题,进而使其未来能够有能力构建健康的亲密关系。

与学校开展的性教育课程相比,家庭所进行的性教育更具生活化、随机性等特征。家长同样可以将把握性教育“尺度”的决定权交给孩子,结合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各类信息和帮助。以经典问题“我从哪里来”为例,很多家长曾表示无法坦然向孩子解释生育过程,回答之前,他们往往会首先生出一种性羞耻感。那幺,家长应该如何回应呢?

第一,做好心理准备,本着有问必答、实话实说的原则,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真诚而坦然地回答孩子想要了解的内容,回应的内容没有禁忌,重要的是回应的态度,哪怕孩子问及家长最不好意思解释、最有顾虑的性行为环节,家长也应该实话实说。

第二,先解释相关知识,再为孩子附加解释规范层面的提示,如先说明性行为对于生育的意义:性行为对于相爱、结婚的成年人而言,既是爱的表达方式,也是生育后代的必要环节。之后结合性教育的相关规范提醒孩子,性行为的发生是有前提的,帮助他们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第三,向孩子讲述今后可能面临的性风险,为他们建立起相关防范风险的意识,进而逐渐学会保护自己。

当然,现实中开展性教育的争议远不止这些。笔者相信,未来逐渐完善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定将从我们勇敢迈出的第一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