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顾名思义,眩就是眼花,晕就是头晕,因为这两个症状一般是同时出现,所以叫眩晕症。本病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医家认为其元凶在肝;《丹溪心法·头眩》则认为主要在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说法。所以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眩晕,但按现代医学来说,高血压病是造成“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症,中医归纳为肝阳上亢或气血亏虚或痰湿中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肝阳上亢型。其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耳鸣,每因烦劳或恼怒、生气会使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细。严重时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此型占总病例70%。我在临床上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此症,此方能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用于肝阳亢盛、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疗效很好。

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诊治新义》一书,由11味药组成。其中,天麻味甘,微温,归于肝经,功效息风镇痉,止头晕痛为君药;钩藤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止痉的作用;生石决明味咸,微寒,入肝,功效清肝潜阳、明目;川牛膝味酸,性平,入肝、肾经,生用破血通经、消肿下胎、通利关节、经血下行,熟用补肝肾、强腰膝;桑寄生味苦,性平,入肝肾经,有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益血安胎等作用;杜仲味甘、性温,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壮筋骨;山栀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经,能泻火除烦、泄热利湿;黄芩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小肠、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止血安胎作用;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寒,入心、肝经,功效行血祛淤、消肿解毒;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功效宁心安神;夜交藤味甘、性平,入心、肝经,功效养心安神。

现代研究证实,此方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疾病。临床还常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症、血管神经头痛证,凡是辨证属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型者都适用。当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各种病证夹杂,不能照搬原方,需根据症状辨证施治,进行药物加减,如肝火旺盛,可加龙胆草、野菊花、丹皮,这样以增强清肝泄热的作用。

使用此方也要注意禁忌,一是凡痰厥头痛者不宜用,痰属阴,无热,而此方证属阳亢,有热,不能混淆;二是凡妊娠妇女,皆忌用,方中牛膝能引血下行,有活血功效,恐引起流产;三是心脾两虚者忌用,心脾两虚是由于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致使气血生化不足脑失濡养,引起头痛眩晕症,临床症状会出现心悸、面色无华、气短懒言、纳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无热,与肝阳上亢型眩晕截然不同,亦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