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叶云 通讯员/方序童小仙朱俊俊

救护车闪烁着警灯,呼啸而至,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急诊中心门口停下。三位身穿蓝色隔离服、戴着口罩、帽子的急诊护士迅速跑步上来,麻利地接手,并核对患者信息:“男性,工地高空坠落,转院来的危急病人。让一下,让一下,快快快……”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高度紧张且有序忙碌是浙大二院急诊抢救室里的日常,不断上演生死时速。

急诊抢救室ECMO护士章芒玮

急诊抢救室护士长王钰炜

如果不身临其境,完全无法想象,这里的白衣天使们每天如何和死神赛跑,竭尽全力从无情的死神手里抢救回一条又一条生命。近日,记者走进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急诊中心,近距离见证“时间就是生命”。

进入急诊第一关——准确分诊

不管大病小病,每个生病的人都可能会觉得严重,因此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少病人都会第一时间往急诊跑,期望能早点看上医生,得到救治。“病人的这种心情我们都理解,但事实上,急诊和普通门诊不同,要分病情的轻重缓急,把最宝贵的抢救资源留给最危急的病人。所以,每一位进入急诊的病人,第一关就是分诊。”浙大二院急诊抢救室护士长王钰炜表示。

急诊抢救室责任组长王海珍

急诊抢救室首席创伤护士、急危重症总带教王飒

急诊抢救室创伤护士闫丹萍

走进浙二的急诊大厅,预检分诊台后的墙上清晰地写明了急诊的流程,方便患者了解。病人到达急诊大厅后,预检护士会先判断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如果是则为1级,直接进入复苏室抢救;如果不是,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有高风险,但不需要紧急抢救或有潜在危险情况,有没有嗜睡、定向障碍、晕厥等突发意识改变,或重度疼痛,如果有进入2级,如果不是,进一步进行生命体征评估、主诉症状评估是否存在危险生命体征,如果是也是2级。然后,随着各项评估排查,患者紧急状态逐级下降,直到判断为无急性症状或特殊门诊患者。

急诊中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跟生死息息相关。去年14.5万病人到急诊中心。每天约400名病人经过详细分诊,其中约45人需要急救,10%~12%需要紧急抢救,而其他病人则被引导或送去急诊门诊进一步问诊和治疗。

疫情期间遇到发热病人如何处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来急诊的更是“熬不住”的病人。王钰炜表示,每个进入急诊室的病人或家属,在门口就需要进行体温监测、查验健康码加规范佩戴口罩。到了分诊台,护士还会测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等,从而初步判断病人的情况,特殊时期还要对病人和陪诊人员进行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的筛查。如果遇到发烧病人,但不需要立即急救的,会给病人戴好口罩等,由专人从专门通道送去发热门诊就诊。

那如果遇到创伤、中风等必须抢救的病人怎幺办呢?急诊中心有专门的负压病房,用来抢救包括新冠肺炎、流感等传染病的病人。所谓负压病房是装了特殊的装置,使得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这样的话,从空气的流通来讲,就只能是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就不会泄露出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过滤后排放到固定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装置,负压病房外的其他地方就不会被污染,从而尽量避免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被感染。负压病房最适合抢救类似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人。而进入负压病房抢救病人时,医护人员也会做好标准的防护措施。

小小房间里的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

1984年,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作为中国首批成立的急诊医学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创建单位之一、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它是中国急诊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公认的中心之一,被外界誉为“硬核急救团队”。为什幺能如此硬核呢?立体高效的创伤急救体系,加上最先进的急救仪器设备。而这两项硬核点在一个只有6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一站式复苏单元。

在护士长王钰炜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充满科技感的“一站式复苏单元”。她告诉我们:“这是急诊复苏室,共有3张床位,包括一个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主要用于收治创伤、卒中、胸痛患者。我们有个原则,始终会空出1张紧急复苏病床,确保能随时为突发重症患者提供最需要、最快速的医疗救治。”进入急诊复苏室,右边单元一是最靠近放射科的“一站式复苏单元”。危急患者不需要移动,可以在床上做快速拍片,医生直接在阅片室阅片,对病情作出迅速判断。

围绕着抢救床的地上,贴着A、B、C、D、E等不同颜色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代表着急救时不同职责人员的站位:A位(Airway)气道管理(开放气道,吸氧,插管)头部降温;C位(Circulating)静脉通道,用药,HR、BP、R、SpO2监 护;D位(Recorder)静脉通道,导尿,记录;E位(TeamLeader)抢救协调指挥。

急救更需要秩序和规范,在急诊复苏单元里,医护连站位都是平时训练的一部分。急诊抢救室首席创伤护士、急危重症总带教王飒介绍了这些位置的含义:和平时一般人认为C位最重要不同,在抢救复苏单元里,C位是负责建立静脉通道,用药、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除颤的位置,而E位是抢救协调指挥的站位,是最重要的指挥官站位。

不同的人员站位不仅分工明确,让抢救忙而不乱,同时在医护人员触手可及的地方,放置了高精尖急救工具组合,可以随时取用。比如,A位旁边放置的“Level1”高流量液体加温仪,这是一个当危重病人大出血,可以恒温加压快速输血输液的设备,速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0毫升/分钟,既防止了休克病人因为失血引起的低体温,又能快速输注液体。而C位旁有骨髓穿刺包和红外线静脉仪,其中骨髓腔通路被称为永不塌陷的通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通道进行抢救。另一边抢救车上,平时上面挂着一把红色的一次性锁扣,代表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和物品时刻处于备用状态,一有抢救就可以立即手动扯掉锁扣用于抢救;而气道管理车上每一格都贴了标签,为的是需要进行不同气道相关急救操作时,所用物品一目了然,一拉开抽屉就可取用。

急救团队训练有素的日常还在房间一角的小白板上无声地体现着。白板的最上面清楚地写着创伤负责护士、急诊二唤、一楼主管、复苏单元、心肺复苏质控等分工,中间贴着各种纸质记录单,最下面是一张流程图。流程图清楚地显示整套抢救流程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以分钟为单位计算时间,从刚开始的5~15分钟完成创伤预警A、T、M、I、S、T(即伤者年龄、受伤时间、受伤机制、损伤部位、症状体征、院前处置)、初始创伤团队启动、标准防护准备;到最后5~15分钟完成人文关怀、医护同送、SBAR交接(即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整个过程最多160分钟,最少40分钟——最真切的生死时速,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一个个最危急的患者,就这幺被快而不乱的硬核急诊团队一次又一次从生死线抢救回来。

这就是国际上先进的“一站式复苏单元”,并不只是先进设备的集中,更多的是救治流程上的先进理念:就像F1赛车换轮胎的站点,可以一站式快速解决,浙大二院的急救团队在这里又快又好地让最危急的患者稳定下来,让最危重的急诊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优质的救治。2016年,参加G20杭州峰会的美国代表团严格地筛选定点保障单位,在考察多家医院后最终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浙大二院,其中急诊的这个“一站式复苏单元”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急诊护士团队的介绍话音刚落,一位高空坠落的危急患者被迅速送入了这个创伤复苏单元,全体医护人员迅速进入实战状态。急诊抢救室创伤护士闫丹萍已经帮这位患者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对危重患者一律实施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医疗相关的手续按情补办。当患者被移到抢救病床上的同时,医生护士已经全部到位,生死时速的抢救工作马上展开。7分钟内创伤团队完成了所有评估,确保患者气道安全的同时,用颈托固定颈椎,开放静脉通道、抽血检查、床边B超检查等一系列措施后,医生初步判断:颅内、胸椎、尾椎等多处问题。随即转送至放射科做CT检查明确诊断。

写在最后:

采访时仍是疫情期间,记者全程穿着一次性隔离衣,戴着N95口罩、手套等防护物品,两个多小时只是说话、走动,就感到明显闷热和体力的消耗。但是,硬核急救团队的医护人员却要在这样的防护下,每天不断和死神打着硬仗,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他们是人不是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白衣天使们的心声和秘诀,急诊抢救护士长王钰炜一语道破:“争分夺秒的抢救中,实实在在训练了我们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勇气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每天看到生死,都是和病人有关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变得乐观和豁达。”见过最多生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让我们善待生命,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