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接打电话,刷新闻、玩游戏,甚至水电缴费、乘车购物,手机都须臾不可或离。“你是一只蜗牛,你的智能手机就是你的外壳——它已经成为你的家”,这是英国伦敦大学一个人类学团队对人们依赖智能手机状态的生动描述。

曾经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让多少父母头痛,如今,“网瘾老人”是更为关注的社会话题。“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向枕边的手机”“不玩手机比少吃顿饭还难受”“每天在App上打卡领金币、兑换小礼品”……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触网”后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诚然,一方小小的屏幕为老年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也正在悄悄地绑架他们的生活。

“银发低头族”激增,日均上网超4小时过半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议,近年来刷各类小视频让不少老人到了痴迷的地步,可以效仿青少年保护模式,设置老年模式,帮助老年人过滤掉一些易受到诱骗的内容,以及设置观看时长,提醒老年人不要沉迷等。

智能手机的强大吸引力,在“老少通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置身其间,绝大多数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精神需求都可得到安放。玩不转手机的晚年可能是不安的——不少老年人被数字鸿沟所隔阻,难掩“被时代抛弃”的落寞,但深陷手机的晚年同样令人担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该群体互联网普及率为43.2%,尚未过半。同时,有媒体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超过10万老年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介绍,他们针对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调查的结果表明,约11%的老年人存在过度使用短视频的情况,他们因为长时间使用短视频而影响正常生活的比例明显提高。约16%的老年人经常占用休息时间观看短视频(例如熬夜等),约15%的老年人则表示因为观看短视频而常常忘记时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安排。

65岁的苏女士就是被手机短视频“勾走了魂”的典型代表。两年前她还曾在饭桌上大发雷霆,原因是弄好了一大桌子饭菜,儿女孙辈却始终盯着一方小小的屏幕:“真不知道这个玩意儿有什幺好看的?”可如今,她就连做饭的时候,都把手机横着摆在一边看视频。闲暇时间,更是守着各类短视频软件刷个不停。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又眼含热泪,家里人都说她“像疯了一样”。苏女士迷上手机之前,热衷于两件事:麻将与广场舞;但迷上手机之后,她热衷于两件事:刷短视频和抢红包。

与苏女士相类似,韩女士一天有五六个小时都在手机上“泡”着。64岁的韩女士因下肢瘫痪在老人院生活了8年,今年她新换了第3部智能手机。韩女士说,她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摸手机,半夜醒来得玩会儿手机才能睡着,一会儿不看手机就心慌。社交软件、购物软件、支付软件……记者看到,年轻人手机中常见的App在韩女士的手机里一应俱全。“我可离不开手机了。在老人院吃的一日三餐,参与的活动,我都会在微信上分享给女儿。我们还每天通视频电话,让孩子知道我在老人院过得好。”近段时间,韩女士的“新宠”是一款阅读软件,纷繁的小说种类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像追电视剧一样上瘾,总想知道主人公的后续发展,读得累了就缓缓神,隔一会儿又想拿起来读。”韩女士说,有了智能手机,她晚上也不舍得睡。“我本来觉就短,半夜醒来在被窝里再看上半小时,困了握着手机就睡着了。”

还有很多老年人每天要定期“打卡”某些App,通过“种树”“砍一刀”“刷视频”等方式“领金币”,兑换金钱,为了“图小利”结果看广告比看内容还要多,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些老年人则因沉迷网络差点酿成大祸。“有时候做着饭,一看手机就不管不顾,把锅忘了。”63岁的李先生说,“想想确实后怕,但总不长记性。”

那幺,子女们是如何看待父母沉迷于玩手机的呢?何先生表示,自从他为母亲下载了打麻将的游戏软件并教会她玩之后,母亲就乐此不疲,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有时甚至玩到深夜还不睡觉。因为担心母亲长期熬夜对身体不好,他多次劝母亲早点睡觉,但说多了老人家就不高兴。韦先生也吐槽,自从母亲迷上玩手机后,家里的生活节奏都打乱了,对带孙子也没有那幺上心。有时候他们工作忙,想让母亲帮忙做饭,结果老人还冲他发脾气。梁女士更是苦恼:母亲自从开始看情感直播后,三句话不离主播,还经常拿主播挂在嘴边的话来讲理,什幺“无后为大”“孝就要顺”等,母女之间还因此吵了一架。“很多主播的文化水平有限,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会强化老人的思想,有可能激化代际冲突,引发家庭矛盾。”

可以说,对于“银发低头族”来说,手机如今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更像是个时间黑洞,每天的时光就被一个个短视频、一次次“砍一刀”和抢红包不知不觉偷走了。

“网瘾老人”普遍有“三感”,资本也在助推“低头”

那幺,到底是什幺原因让这幺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的陪伴,甚至会上网成瘾呢?多位专家学者通过调研发现,“网瘾老人”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在网络中寻求虚拟“归属感”。

缺少陪伴和关爱,越刷越多“孤独感”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老人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与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缺,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手机的依赖。”

“家庭支持的不足也是老人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认为,缺少陪伴、孤独、想要融入子女的生活,是很多老年人“触网”的初衷,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引导和关怀,让一些老年人开始沉迷网络直至不能自拔。

存在焦虑和不安,深陷社会“脱节感”

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校长徐滨说,老人退休后,承担的社会功能发生转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和疏远感,滋生焦虑与不安心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照顾孙子一代,离开熟悉环境搬迁至陌生城市,心中的“脱节感”更加强烈。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信平认为,为了克服同社会脱节的忧虑,“银发族”对于跟上时代步伐和融入子女生活的期盼强烈,而智能手机和虚拟网络成为他们重新社会化、维系情感和开展社交的重要工具。

数据似比人温暖,带来虚拟“归属感”

天津市西青区老年大学教师方恩亮说,一些人对老年生活缺少规划,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而手机应用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源源不断地推送符合老年人兴趣的内容,给他们带来温暖感和存在感。渴望在手机中“尝鲜”的老年人就会与手机“共存”,将日常生活嵌入虚拟网络空间之中。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普遍表示,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因此,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资本”进一步吸引“银发族”深陷“网络旋涡”

除了“三感”原因,逐步成为“朝阳产业”的“互联网+老年人经济”,正在引得资本争相布局,这进一步吸引了“银发族”深陷“网络旋涡”。

网上买药、外卖、网购……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各类“银发经济”的新业态也不断催生。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一项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老年用户的网购频率提升,老人网购习惯逐渐形成。老人“触网”为市场注入了新消费动力的同时,更加速吸引资本围猎,不断推出各类生活类App或小程序,并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画像”,深挖“银发用户”的习惯、特点,精准推送其喜闻乐见的信息,将他们“黏”住,转化“老用户”,创造“新流量”。

玩手机要适度,否则伤身、伤钱又伤心

跟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依赖手机有很多害处。

首先,过度玩手机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日渐衰退,长时间看手机更容易引起或加重原有疾病。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加重颈椎病;夜间玩手机时,手机发出的蓝光会让大脑误以为是白天,进而抑制褪黑素分泌,引发失眠;长期静坐容易血液黏稠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总是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疾的发生。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眼底病科主任医师谢立科介绍,手机现已成为眼病的一大罪魁祸首,医院门诊中因看电子屏幕时间太长而引发严重眼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不仅易引起视疲劳,还会导致近视、散光等问题。尤其在黑暗环境下,只有手机的光照强度远远不够,看手机的距离也会不由自主越来越近,眼睛聚焦到小小的屏幕上,瞳孔散大但瞳距缩短,就会看东西模糊。另外,眼睛睫状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会引起调节功能异常,导致近视发生或近视增加,对眼睛的损伤会更重。对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大。随着年龄增长,泪腺本就逐渐萎缩老化,易患干眼症,如果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眼睛分泌的泪液会进一步减少,加重干眼症状,除了易诱发急性青光眼,还会刺激眼底黄斑部和晶体,导致黄斑病变和白内障发病风险大大增加。

其次,老年人很容易因为上网经验不足而成为骗子的目标。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显示,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超过2万次,其中97%的受骗者曾遭资金损失,金额从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社科院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第三,老年人沉迷手机会引发心理健康隐患。老年人沉迷网络更像是一种补偿行为,补偿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失落和空虚,补偿子女独立后有效陪伴的缺失,补偿衰老和疾病带来的死亡焦虑、沮丧、悲伤、痛苦等。然而,这种补偿并不能等效替代充实的晚年生活、亲情的温暖,如果过度依赖网络,不仅不能缓解老年人的负面情绪,而且还会给其带来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比如,无心经营现实生活、慵懒颓废、生活方式不良,继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内疚感、无意义感和孤独感,表现为社会适应困难、社交功能下降、缺乏人际支持,以及冷漠、偏执、厌恶、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耿丹说,多项研究证实,手机沉迷与抑郁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那老年人到底该不该用智能手机?该不该接触网络呢?当然应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不该成为数字生活的局外人,老年人上网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事,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沉迷于网络。

从家庭角度,子女与其担心老人放不下手机,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陪伴和沟通,才是帮助老年人戒断网瘾的良药。

从社会角度,社区可开设一些特色老年活动室或老年特长班,培养老年人兴趣爱好;涉老机构要为老年人社交、娱乐、健身、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有动力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网络平台应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治理力度,媒体可加强对判断网络诈骗信息的宣传,增强老年人网络安全意识。

通过家庭关爱、朋辈互助、社区宣传、平台履职、社会关注,帮助老年人正确“触网”,乐享时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