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的《夺冠》上映,和去年国庆档爆款《我和我的祖国》中徐峥导演单元同名。徐峥执导的是个短片,而且是个民众视角,却勾起我们对中国女排的集体回忆。然而影片上映首周伊始,口碑便出现了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泪洒当场,久久不能从中国女排夺冠的氛围中走出,不喜欢的人甚至大呼看了一部“残骸电影”。

个人认为,这是两种并不对立,甚至可以和谐共处的情绪反应。

喜欢的人被电影带入时空隧道,进入了中国女排的世界,与中国女排重历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中国女排从困境中奋起的八十年代迄今,累计拿下过十次三大赛事冠军,除了八十年代傲耀世界的“五连冠”,还于2004年和2016年两度擒拿奥运冠军,并在2003年、2015年和2019年三夺世界杯。

更重要的是,中国女排曾肩负民族崛起的使命,让我们的体育强国之梦照进现实。如今时代变迁,中国走向国富民强,但中华民族面临的国际困境从未解除,尤其去年以来的贸易战加今年的疫情,国际形势容不得一丝松懈,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奋斗,每一个人踏实诚恳地拼搏依旧。昔日的女排精神不仅仅属于女排,更是注入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奋斗因子,只要中国女排战鼓擂响,这些因子便能集体感知,并为此血脉偾张。

不喜欢的人由电影文本出发,用电影的角度去审视一部作品,找出它的不足甚至弊病,这是电影人、影评人以及资深影迷的使命。《夺冠》采取三段式构架,分别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和崛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受挫,以及郎平归来率队里约奥运会逆袭夺冠,然后用两位老战友的战斗情谊穿针引线——“五连冠”老女排的主攻手和陪练,即后来的两任主教练。

抛开创作幕后的手术和艰难不说,仅从目前成片效果看,故事不如从2008年郎平率领美国队阻击老战友率领的中国女排一战切入,然后从郎平失意的北美生活导入“五连冠”老女排的追忆,用郎平承上启下,讲诉新、老女排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拼搏。但这样也有它的风险,很容易偏离中国女排的跑道成为《郎平传》。

2019年以来,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为代表,集体情感共鸣诉求的新主旋律故事对电影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中国票房的中坚力量,《夺冠》以及接下来要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均属于这类影片的接力。需要创作者们注意的是,这类影片的受众人群虽然对电影文本的要求没那幺挑剔,但好电影不仅要有好的情感共鸣,还需要好的创作来承载。集体情感的导入可以吸引第一批观众,但走得最远且笑到最后的,除了题材先机,作品的质量必须过硬。《夺冠》的集体情感有了,然而文本上需要作出的努力还很多。当然,这些努力有来自电影人的,也有来自电影外的,不分出身,齐聚一心,往共同目标方向努力,正是老女排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