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三喜

疫情背景下,网课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教学形态,帮助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网络上出现一批人,打着“网课爆破”的旗号,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发送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

在河南,一名历史老师在家上网课时遭遇“网课爆破”,之后不幸去世。该名教师的意外身亡与“网课爆破”是否有直接关联还不好轻易判定,然而,“网课爆破”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事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

事实上,“网课爆破”现象并非个案。据报道,遭遇“入侵”的教师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爆破手”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小广告,组建社交群组,以接单等方式组织“爆破”,俨然形成了一个灰色链条。而此类行为背后的理由往往很荒唐,大多数从事“网课入侵”的人,只是为了好玩,通过这种恶作剧寻找快感,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为了发泄对上网课的不满。

频发的“网课爆破”,暴露出相关线上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平台安全系数不高,往往只要拿到会议号和会议室密码,任何人都能进入视频会议系统。

从技术层面而言,预防或限制“网课爆破”并非难事。首先,要提升网课或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等级,堵住安全漏洞。目前,多个网络会议平台已有相关应对措施,如在会前强化参会者实名认证、增加二次认证,在会中提升会议主持人的权限,使其能够“一键暂停参会者活动”,等等。

当然,这也会相应提高师生使用网课软件的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本来就对网课软件不大熟悉的教师来说。这就要求,对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使之能更为熟练地使用网课软件,提高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要增强教师能力,也要加强对教师的保护。越来越频繁的网课给教师权益保障提出了新挑战,教师在上网课时出现工伤如何认定,如何保障维权路径畅通,降低维权成本等,都是应该长期关注的问题。

“入侵者”以未成年人居多,他们仅仅为了好玩或者发泄,便参与“网课爆破”或者邀请他人来捣乱,这反映出一些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实施“网课爆破”,可能涉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侮辱诽谤、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

但显然,很多未成年人把网络当作了法外之地。对此,也要对上网课的未成年人加强法治教育。其实,网络暴力事件多发也与网民的法律意识薄弱有很大的关系,而“网课爆破”正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强化网民尤其是未成年网民的道德意识,也应是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一环。

不能否认的是,“网课爆破”多发,也与线上学习的局限性有关。很多上网课的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不高、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和生活难以区分等状况,引发家长焦虑、学生不安,部分人甚至借“爆破”发泄负面情绪。这种状况,同样值得社会和教育系统关注。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网课可能仍将替代线下课程,如何优化线上教学的设计安排、增强线上教学效果、做好师生心理疏导仍是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