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铁城 雷彬

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清华学霸,在一线舰艇部队战风斗浪,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海军首艘两栖攻击舰舰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海南舰舰长张美玉名列其中。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美玉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离开清华,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

汽笛响起,编队解缆出征。

海南舰蹈海前行,劈开层层浪花。在它身后,曾经让人惊叹的驱逐舰、护卫舰、综合补给舰,此时都显得有些“苗条”了。

海面风平浪静,战舰稳稳前行。站在驾驶室的张美玉向舵手简单交代了几句,转身走向车辆库。

部门长郑康波知道舰长会来,拿出准备好的数据资料,向他汇报了战备情况。这里是张美玉最关注的部门之一。在来海南舰之前的十多年里,张美玉一直都在驱护舰部队任职。对于两栖舰艇,他自称是一位“新晋选手”。上任第一天,他就坦诚地告诉大家:“别的专业大同小异,我都不怕。但两栖投送,我之前不熟悉,所以这段时间我会经常过来学习。”

两栖投送是两栖攻击舰的特色专业,从头学起没那幺容易。然而,让郑康波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月,舰长就来到战位,现场检验学习成果。

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张美玉并不满足于搞懂装备性能和操作使用。站在装备旁边,他一边推算一边讲解,还对系统原理、内部构造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舰员们没想到,舰长上一次来还在请教问题,这一次就可以来给大家上课了。大伙儿连连感叹,不愧是“学霸舰长”。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张美玉,毕业时原本可以保研,但他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攻读硕士。很多人不理解,但在他看来,“离开清华,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张美玉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多来自海上,未来必然需要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他早就渴望成为海军的一分子。

入学时,为了提升军事素质,张美玉主动申请参加新训,与本科学员一起练军姿、走队列、拼体能。3个月后,他又申请参加航海实习。

第一次出海,张美玉扶着栏杆眺望远方,可没过多久,眩晕感慢慢涌了上来……那些日子,张美玉随身揣着呕吐袋参加各种训练。慢慢地,他可以跟战友们一样正常就餐,能在摇晃中走得稳、睡得着了——他终于适应了大海的“脾气”。

2008年初,张美玉完成学业,来到南部战区海军某部报到,登上了一艘排水量仅1000多吨的小军舰。他知道,在基层部队,不论“清华北大”,能力和责任最大;不管硕士博士,首先要当好一名战士。

他决心把根扎在基层。战士们有时看到他趴在装备旁捣鼓着什幺,有时又见他拿着刷子给军舰除锈。还有的时候,他和战士一起爬上桅杆挂满旗……在部队宽广的舞台上,张美玉如向日葵一般不断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那时,支队想要研究一项新战法,但装备技术手册上没有明确答案。张美玉翻阅资料,从原理上推算导弹射击条件,得出了可行性结论。最终,他们在海上演习中,成功验证了这一新战法。

一艘战舰的小空间,可以成为开拓创新的大天地。这些年来,张美玉对所在军舰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他还牵头编写《双语指挥学习手册》,总结形成了20余万字的联合演习手册。而他也从副部门长一步步成长为海军舰长。

“这不是成绩高低的问题。如果是在战场上,这就是关乎生死的较量”

太平洋深处。编队一路航行,一路练兵,一场风浪不期而至。此时,官兵的内心也随着战舰的晃动七上八下。按计划,他们要在这里开展实弹射击任务。可是水面浮标靶一放下去就随海浪快速移动。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观测设备难以捕捉目标。

海南舰作战室内,张美玉眉头紧锁,目光在战舰和目标运动参数间来回移动。沉思过后,一套公式已经出现在他脑海中。按照他的推算,海南舰依然具备抗击条件。他果断下令,指挥战舰掉头转向,使用副炮进行自主射击。风浪中,战舰上下起伏,靶标忽隐忽现、快速移动,张美玉的命令精确到具体方位、射击时长和修正参数。一切准备就绪,炮手宋智伟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儿……

“开火!”舰长的命令传来,宋智伟立即按下发射按钮,一颗颗炮弹破膛而出,直刺阴沉的海面。炮弹成功命中。浮标靶开始漏气,体积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张美玉对官兵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敢打敢拼。这不是成绩高低的问题。如果是在战场上,这就是关乎生死的较量。”

坚定豪迈的语言,展现出一名舰长的自信和果敢。在向着深海大洋的征途中,身为舰长的张美玉不断摸索大海的脾性,也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性格。如今的他,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虎气”。

3年前,张美玉还是一艘驱逐舰的舰长。某国军舰在我国周边海域挑衅,他带着部队进行处置,却不巧遇上台风。凭借对装备的了解、对官兵训练水平的自信,张美玉指挥战舰顶着风浪驶向指定海域。此时,浪高超过6米,巨浪拍打着十几米高的驾驶室,副舰长杨振华大喊:“舰长,赶紧上来,看不到天了!”

张美玉从作战室赶到驾驶室,亲自指挥操纵,通过广播向全舰官兵喊话:“同志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就是要与天斗、与海斗、与台风斗,让外军看看我们中国海军的能力和决心!外舰不撤,我舰不退!”官兵们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战位上,操纵战舰快速机动,占领有利阵位。最终,外军军舰只得悻悻而去。

激战结束,张美玉在大家大汗淋漓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豪情。那一刻,他和全舰官兵不仅战胜了台风,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

张美玉常在官兵耳边念叨,两栖攻击舰是战斗舰艇,如果大家仅仅满足于保障兵力投送,那就与“船夫”无异。“我们这批人,必须把海南舰打造成一把令敌人胆寒的海上利剑。”这就是一位打仗型舰长的战备观。

时间一长,官兵渐渐摸清了舰长的脾性。舰队有了信息化新装备,有的官兵仍会抽出时间捣鼓传统装备,张美玉会很高兴,“也许关键时刻都用得上”;系统突发故障,有的官兵不敢动手,希望联系厂家修理,张美玉会皱着眉头问:“真正打仗时,你找谁?”

深夜,值班舰员交完班,总能看到舰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有时候,他们路过这里,看到舰长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桌上的书摊开着……被压缩的时光,刻在了战舰的航迹上。去年,海南舰顺利通过全训合格考核,开启了搏击深海、亮剑大洋的崭新航程。

“我们赶上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更应该带着梦想勇敢远航”

大海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时暴跳如雷,转眼又破涕为笑。

穿过厚厚的云翳,刺眼的光线首先打在女舵手吴桐操作舵盘的手上,随即整个驾驶室变得明亮起来。出生于1994年的吴桐是人民海军首批上舰女兵,也是支队首位女操舵班长。

驾驭这样一艘排水量几万吨的钢铁巨舰,吴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张美玉告诉她,不仅要学会操作,更要明白系统原理和战术运用,一旦海上情况有变,必须确保“舰由你操纵,你听党指挥”。

女舰员、女班长出现在舰艇部队的时间并不长。但张美玉觉得,一支青春的部队就是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在这样的理念下,海南舰吸纳了一大批优秀官兵。

趁着风平浪静,张美玉来到学习室。在这里,他的身份不是指挥员,而是教员、评委、辩手,有时也是学生。这项名为“两攻课堂”的特色活动,由张美玉精心策划组织。

看到一些干部的课讲得并不那幺“通俗”,张美玉便接过教鞭,亲自上场:讲雷达,他关掉灯光,拿出手电筒射出一束光,描述什幺是波束;讲液压,他让官兵联想100米高水柱的压力,想象“兆帕”有多大;看图册不够直观,他就带着大家到战位上拆开实装……张美玉总有办法,将不同层次的官兵,带入他所构建的知识世界。

在“两攻第一课”上,张美玉给官兵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出生在贵州黔东南州一个叫做上菜园的小村子。插秧、种菜、砍柴、做饭……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去最蓝最远的大海。”舰长的成长故事深深打动了年轻的舰员。

读小学时,不识字的父亲买来一本《新华字典》,让张美玉学会了教他。就这样,读书的种子在小小少年的心里扎下了根。

中考时,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理想的高中。3年后,他考入清华大学。2001年,张美玉背着塞得满满当当的编织袋,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首都北京;2005年,他穿上海军军装,走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走向深海大洋……个人命运的曲线就这样与时代发展的脉络重合了。

“我希望大家能珍惜来之不易的优渥环境,终身学习、敢于追梦。我们赶上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更应该带着梦想勇敢远航。”说这句话时,张美玉的眼睛里闪着热切的期待。

张美玉向网络求知,向年轻人请教,丝毫不甘落后——他的阅读APP会员一口气买到了2028年,手机里保存最多的是学习资料。他与年轻舰员约定一起参加马拉松,长期保持着一个月300公里的训练量。在海上,他喜欢绕着机库跑步,跑完了便钻到兵舱里查铺……

热血的舰长驾驭青春的军舰,驰骋在深蓝大海上。远航归来,当军舰驶入中国领海的那一刻,张美玉站在明亮的驾驶室里极目眺望,感觉到心潮激荡。

远航的人,最明白祖国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