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骋华

某些商家是该好好想想,收起虚头巴脑的“评分大法”,认真打磨产品;平台也应及时整治,杜绝劣币驱逐良币。

有关“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话题引人注目,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在“3.5分餐厅”就餐的愉快经历。相比之下,一些高分网红餐厅被认为花里胡哨、名不副实。一时间,“支持低分餐厅”的呼声高涨,更多的人开始探寻和关注那些被点评类App忽视的“宝藏餐厅”。

这看似无厘头的举动,其实是不走寻常路的消费者针对不良商业风气的反弹,年轻人“整顿”刷分餐厅,是还市场一个公道。给餐厅打分,原本是为了反映一家餐厅的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给消费者一个参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点评类App上普遍存在刷单、刷分、刷榜的情况。对此,平台未给予有力约束,反而因其评分机制,给商家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那些保持操守、不愿“灌水”的餐厅还会遭受攻击,甚至被污名化。这导致好评率严重失真,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个虚高的评分。

可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舌尖和胃更是骗不了人,踩过几次坑就学聪明了。人们开始对网红餐厅敬而远之,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和当地土着的真实推荐,去看似评分偏低,但口碑不错的餐厅“寻宝”。结果往往收获惊喜。这类餐厅在宣传营销和装潢这些表面功夫上或许不如网红餐厅,但胜在核心内容——菜是真好吃。如此,学聪明了的消费者,尤其是趋于理性的年轻消费者,高举“支持低分餐厅”便不足为奇了。

这一方面可以视作年轻人对欺骗式营销的反拨,另一方面,也是平台和商家被自身不诚信行为所反噬。无节制刷分或许短期内能吸引流量,但透支的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感,损害的是用户对平台的认可度。当消费者发现商家的好评是刷来的、买来的,他们会用脚投票;这样的商家越多,越使评分失去公信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刷分绝不是可持续的经营之道;即便你只是想挣快钱,在主打理性消费的当下,这种方式也不再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餐饮界独有的现象。曾几何时,“刷分”成了一种普遍的营销手段。从App上架、电视剧上线、电影上映直到新书上市,刷分几乎是标配。可这真的是无往不利的“神器”吗?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大量弄巧成拙的反例。豆瓣等社交媒体多次出现针对某本书、某部电影的“一星运动”,尽管态度激烈了些,但把人们对欺骗式营销的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句话:“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电子商务法》也早有明文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由此可见,当谎言败露、真相浮现,也将是作假者“见光死”的时刻。

某些商家是该好好想想,收起虚头巴脑的“评分大法”,认真打磨产品;平台也应及时整治,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评分是为了反映真实情况,为人们的理性选择提供可靠的参照系。它不应该沦为自欺欺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