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乌云其米格

沙图阿满台及周边环境

沙图阿满台位于伊犁至阿克苏交通线路上,是连接天山南北至关重要的一处军台设施,还是目前伊犁地区所知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台站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清代新疆台站体系、驻防体系、边疆管理、交通邮驿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央政权统一新疆、治理新疆的历史实证。

清代新疆台站体系是清政府对新疆用兵过程中产生的,其在加强边疆地区治理、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清代新疆台站体系由入疆台站和疆内台站构成,具体形式有台、站、塘等。

沙图阿满台的设置

冰岭道,又称“穆素儿道”“木素尔岭道”“穆素尔道”,是伊犁连接阿克苏的历史孔道,因途经险峻奇绝的“冰岭”而得名。作为乾隆皇帝平定回疆后为屯田伊犁而设立的首条官方台路,冰岭道虽翻越天山极为艰险,但由于比吐鲁番通往南疆的路程大为缩短,成为南北疆之间官员通行、公文军报传递和物资运送的主要通道。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科杰博士在《清代新疆冰岭道建置考》一文中利用满汉文史料考证冰岭道的建置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安设冰岭道南段六台及北段三大台;第二阶段是于冰岭道北段增设四台;第三阶段是于冰岭道北段新设七台。其中沙图阿满台是冰岭道第三阶段新设七台之一。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命参赞大臣舒赫德调整新疆军台线路,同时对穆素岭(冰岭道)地方军台驻台人员进行了调整。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察哈尔总督敏珠尔及原任副都统杨桑阿向舒赫德汇报设台安站之事,于冰岭道南段设六台,北段设三大台。由于北段台站较少,信息传递效率不高,台站间距离甚远,往来马匹容易倒毙,再加上台站的驻兵较多,造成粮饷浪费,所以其五月再向舒赫德汇报请求在北段增设四台,八月在反复确认沿途无厄鲁特流民骚扰的情况下,着手增设冰岭道北段四台。随着察哈尔官兵携家眷及马匹羊只到来,先前所设军台不能满足新驻官兵的需求,于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伊勒图上奏:“在此台站驻扎之察哈尔兵俱妇孺牲只,有公有孳生羊只之人,必需迁至牧草肥美之处方可,若将驻守之地遴选指示,方于彼等生计教化有益。”(《伊犁将军明瑞等奏请在伊犁至沙图口沿途增设驿站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63 册)为妥善解决驻台官兵需求,清政府不惜代价将之前旧军台全部撤回,重新择点安设新台站。

冰岭道建置台站表

冰岭道第三阶段示意(王科杰:《清代新疆冰岭道建置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 年第2 辑)

保存现状

沙图阿满台遗址现存南北两间建筑及院落。院落围墙由石头垒砌而成,现存南侧局部围墙及墙址,整体院落形制不详。南北两间建筑坐落于院落最西侧,南间屋面及上部墙体坍塌、缺失,仅存高约1 米的墙体,北间较为完整,基本可以看到全貌。

北间坐西朝东,面阔14 米,进深10 米,石木结构,梁架为抬梁式,檐墙及山墙均为石质,缓坡双坡顶,屋面草泥苫背。室内地面破坏较为严重,凹凸不平,形制不详。原墙体厚度为1.5 米,墙体石块用草泥粘接,石块间垫小石片,内墙面用草泥抹面。共有六缝梁架,每缝梁架设大梁一根,大梁于脊部设短柱承托脊檩、于金步设垫墩承托金檩、前后檐檩置于墙顶,檩上架椽,前后坡各以整根椽通搭前后檐,上铺柳芭层,屋面草泥苫背。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屋面泥背及墙体灰缝变疏松,粘结力下降,雨水下渗,导致木构件表面受潮、糟朽、变形,墙体外侧石块局部坍塌、缺失,南山墙最为严重,墙体变形进一步拉动前后檐檩歪闪、位移。屋面及墙体杂草滋生,春夏时期几乎全部被杂草覆盖。

遗产价值

2022 年7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沙图阿满台遗址即是这样一处文化遗存,它是清代中央政权加强边疆治理的见证,在清军伊犁驻防初期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后期左宗棠等恢复新疆台站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作为迄今为止伊犁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清代台站遗址,其形制与格局为研究台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沙图阿满台自设置之初就因其环境宜居、交通便利,周围少数民族群众在此长期生产生活,因此它又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见证。近代以来,虽然新疆的台站体系被邮政体系替代,但民国时期至今新疆的道路多以清代台站道路为基础发展而来,沿台站道路发展起来的商镇依然是新疆重要的商业集散地,仍发挥着交通及商贸交流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将加强沙图阿满台遗址的保护修缮与利用工作,使其成为戍边遗产保护展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展示的重要平台。

沙图阿满台遗址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