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江村

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兵书《三十六计》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当然,它们不仅是成语,还是流传千年的谋略。上期杂志中,有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想了解其中的“空城计”及代表战例。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看看吧!

“空城计”,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摆出不加防守的姿态,使敌方产生疑虑,不敢轻易进攻;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使用这种策略往往能够迷惑对手。

从军事学角度看,“空城计”本质上是一种应急心理战术,强调通过虚实结合的欺骗策略,让敌人疑中生疑、不敢行动,进而达到排危解困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中“兵行诡道”“兵无常势”等思想。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灵活运用“空城计”的经典战例。

 李广骑射场景图 (绘图 / 骆玫)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担任郡太守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到李广军中跟随整军。其间,这名宦官带随从出游,不料被3名匈奴人射伤。得知消息后,李广带领100多人追击,斩杀两人,生俘一人。

就在此时,李广一行突然遭遇匈奴的千人大部队。见汉军人少,匈奴便认为这是汉军派出的诱饵,于是在山上摆起阵势。李广麾下的100多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要直奔大营。但李广不同意这一撤军方案:我们离大军有几十里(1里=0.5千米),如果现在逃跑,马上会被匈奴射杀;如果不逃,匈奴肯定认为我们是大军派出的诱饵,不敢轻易进攻。

于是,李广就率领部下来到匈奴阵前不远处,并令大家下马解鞍,摆出不会撤逃、任凭匈奴进攻的架势。匈奴怀疑有诈,果然不敢出击。

之后,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观察形势,李广马上与10多名士兵跨马上前射死了他,然后回到自己军中,解鞍下马卧倒在地。匈奴见此更为惊慌,更加料定李广等人只是诱饵。双方一直熬到天黑,李广的人马还是不肯后撤。匈奴怕暗夜遭汉军大部队围击,于是匆忙撤退。

就这样,李广等百余名骑兵通过“空城计”,成功吓退了匈奴大部队,安全返回大营。

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南)人,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跟随刘备近30年,身经百战,作战勇猛,是蜀国有名的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经常被视为古代勇将的代表。

据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于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的《云别传》记载,219年3月,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今陕西汉中)的过程中,曹操为夺取汉中,运送了大量粮草囤积在北山。蜀将黄忠想趁曹军不备将这些粮草抢走,便带着全部兵马出发了。

然而,到了约定时间,黄忠却没有返回大营,负责留守的赵云便率身边仅有的几十轻骑出营接应。可刚出营不远,他们就遇到了曹操的大军。赵云马上迎敌,率军一次又一次突击敌军阵列,最终凭借高超的战技,从敌人大军中成功突围。他且战且退,很快便退入大营。这时,蜀将张翼主张关闭营门坚守待援,但赵云却令人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操见状怀疑赵云安排了伏兵,不敢进攻,引军后撤。这时,赵云命令手下用力击鼓,在鼓声震天中,用弩箭猛烈射击曹军。曹军惊慌失措下,自相践踏,甚至掉入汉水中淹死。

就这样,赵云依靠自己的勇敢、冷静和智慧,靠制造假相扭转战局,击退强敌。而曹操,自始至终都未能识破赵云势单力薄的真相。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查看了昨天赵云的战斗之处,不由得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从此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东晋末年跟随刘裕(刘宋开国皇帝)屡立战功。刘裕建国后,檀道济以辅佐之功封爵。

据《南史·檀道济传》(《南史》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430年,宋文帝刘义隆下令出师征伐北魏,任命檀道济为各路军事总都督。他率领军队在20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了30余次战斗,多次获胜。檀道济率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后,北魏叔孙建等派遣轻骑兵前来截击,纵火焚烧了刘宋军的粮草。檀道济深知无粮秣(指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补给就无法继续进攻,只能准备撤返。然而这时,他部下有人投降北魏,泄露了刘宋军军粮已尽、士卒忧惧的弱点。北魏军立即追赶,企图歼灭檀道济军。

檀道济画像

看大批北魏军围上来,檀道济没有惊慌,只命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晚,他利用夜色的掩护,令士兵把沙子伪装成粮食,然后用军中仅剩的一点谷米覆盖在沙子上。檀道济本人则故意带领一批管粮的士兵在营寨中查点粮食,边查点边唱出数字。

夜间刺探军情的北魏军发现刘宋军的米袋都是满的,便向主帅报告:檀道济军粮绰绰有余,显然不能与之决战。北魏将领信以为真,以欺瞒之罪杀掉降兵,不敢再过于逼近。

第二天,面对人多势众的北魏军队,檀道济命令军士披上铠甲,自己则穿着白色便服,率领军队缓缓出城。北魏军以为檀道济有伏兵,不仅不敢逼近,还稍稍后撤。就这样,檀道济在粮草用尽的窘境中,依靠“空城计”吓住了对手,从敌人重围中安全撤军,并留下“唱筹量沙”的千古佳话。

张守珪是唐代抵御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入侵的着名戍边将领。

727年,吐蕃进犯瓜州(今甘肃瓜州东南),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珪被任命为瓜州刺史。此时吐蕃军队刚撤离不久,瓜州城经过劫掠后残破不堪。张守珪刚到任,便立即组织将士及百姓修筑城墙,以防吐蕃再次进攻。

 赵云突围场景图(绘图 / 骆玫)

可是,刚把修墙用的板堞(dié,板筑的、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立好,吐蕃军队突然又来进犯,转瞬间冲到了城下。城中军民大惊失色,即使守在城墙边,也不知如何迎敌——都觉得瓜州城守不住了。眼看大敌当前,张守珪却非常冷静地说:“现在敌众我寡,瓜州城又刚被敌人攻破过,连城墙也没有修复,无法依靠守城的矢石与敌人相持,我们只能以权谋对付敌人。”于是,张守珪命令军民做好防守准备,然后让人在城上摆下酒席,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歌舞。

这时,吐蕃大军已经把瓜州城团团围住,却见城上唐军毫无惧色,反而饮酒作乐,全不把吐蕃大军放在眼里。他们一时搞不清唐军的意图,最后还是不敢贸然攻城,于是开始撤军。

张守珪在城上看见吐蕃军撤走,立刻命令将士追击。此时吐番军的锐气已挫,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击,最后大败而归。

李广、赵云、檀道济、张守珪等名将在身处险境时,掩饰空虚、迷惑敌方,最终为自己赢得生机,留下一段段佳话!

你还想了解哪些谋略?请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我们将邀请专家为你解读!

(责任编辑 / 陈琛  美术编辑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