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程 李振华 林佳衔

山东东营被誉为“东方湿地之城”“黄河水城”,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让我们走近东营湿地,感受湿地带给人类的福祉吧!

东营,位于河海交汇处,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生物种类丰富,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率达41.58%,是名副其实建在湿地上的城市。

天时:东营的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使该地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为湿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同时,气候条件也通过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间接地影响湿地的形成和生物群落以及植被的分布,例如,丹顶鹤、白鹭、翅碱蓬、天然柳林等。

地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便能欣赏到“黄河入海流”的壮观景象。

东营地形多样,包括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等,由于地势平坦,有利于水流的积聚和湿地的扩展。这些地形不仅为东营湿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东营石油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东营被称为“油城”的原因。

东营是黄河入海的地方,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为东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黄河的泥沙含量高,不仅使其沿岸易形成广阔的湿地区域,而且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人和:东营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防止湿地资源被破坏、污染。同时,加强了对湿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碳汇,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碳汇是指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过程,即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东营湿地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广袤的滩涂(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旺盛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如同黑洞一般吸收着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并将其锁定在茂密的湿地植被和富含有机质(动物、植物的遗体、粪便腐烂后变成的物质,内含植物所需的养料)的湿地土壤里。

翅堿蓬自春至秋由绿变红,给广袤的湿地滩涂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内的天然柳林景观

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分解和转化,会释放二氧化碳;这部分二氧化碳会被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再次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在植物和土壤中;而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

此外,东营拥有大片红树林。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由于红树林的潮间带土壤多处于厌氧状态,有机碳分解很少,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积累,进而形成碳汇。红树林土壤可以不断累积有机碳,土壤碳含量会随之持续增长。

由此可见,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分解和转化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湿地土壤的碳储存进行循环。这些共同构成了湿地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止洪涝灾害,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环境。

东营湿地焕发的勃勃生机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福祉——生态环境的改善、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科研教育的机会、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等。

东营滨海湿地碳汇示意图

东营湿地景色优美,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以在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欣赏自然风光,观赏野生动植物。

霞光映日、鱼跃鹭飞,东营湿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未来,东营湿地将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这片宝贵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守护湿地之美,维护湿地生态安全,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起期待东营湿地的美好未来吧!

互米花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它虽然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但其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会“抢占”其他植物的“领地”,导致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下降。

互米花草也一度在东营湿地“肆虐”,为此,东营采取“刈(yì,铲除)割+翻耕”“挖掘深埋”等防治方法,种养芦苇、盐地碱蓬、海草床、贝类等本土动植物,加快潮间带区域生物种群多样性恢复进程,有效保护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

湿地的作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