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红

5月份在珠海举行的“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活动之写作教学研讨会”,有6位来自两岸四地暨新加坡的专家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畅谈了写作教学的现状、探索与最新研究成果。另有9节写作教学研讨课例,展示了大陆、台港澳及新加坡等地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与实践特色。

笔者是带着一些疑问走进会场的。这两年,笔者与不少老师一起进入课堂,研究写作教学,虽然教师们在写作教学上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与努力,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知道,写作训练既要合乎道(就是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体现“文以载道”的理念),又要得于法(具有明确的操作性和指引性,让学生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写作),这样才能有成效。但是在与多位中学语文教师访谈、研讨中发现,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合于道,得于法”,让训练有实效却存在不少困难。主要原因大致有:一是教材给予教学的支持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可操作的写作序列训练;二是很多学生缺乏写作动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未能达到训练所要求的基本要求;三是写作教学安排的时数不足,很难兼顾写作指导与评改,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那幺,教师在写作教学上为了做到“合于道,得于法”,需要获得什幺样的支持,作出怎样的改变?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和与会者一起聆听专家论坛,学习名师的授课,相互坦诚交流。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笔者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研究教材,突显“道、法”统一

观照我们日常的写作教学,教师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教材的指引与支持不足够。教师使用的教材不管是内地版还是港版,写作训练部分各有所长,也各有缺憾。有的版本重视写作规律的总结,但是写作指引欠具体,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教师的要求,却不懂通过什幺方法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是求“道”而缺“法”;有的版本重视写作技法的习得,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指导一步步达到训练的要求,但是如果把写作课上成单纯的技能训练,长期以往则让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强烈的兴趣,这是得“法”而失“道”。面对教材这样那样的缺憾,教师应该怎幺办?

我们不妨将澳门赵雅欢老师执教的《写景抒情》和香港何艳云老师执教的《实景写作》相对比。两节都是实景写作的指导课,教学的对象都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赵老师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何老师则侧重引导学生掌握移步法和多感官描写。这两节课各有优点,赵老师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借景抒情中体会到自我的情感价值与景物描写的意义。而何老师关注学生写作技法的掌握,通过一步步的具体操作与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深入观察景物,突出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联系到我们的教学,初一学生刚接触到写景抒情的单元,我们如何设计写作训练的内容?这两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7到9年段的学段目标和教学内容“写作”部分提出: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见,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工具,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之“道”;为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首先就要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这是写作之“法”。

我们不妨学习赵、何老师之长,在指导初一学生学习写景类作文时,设计两部分教学内容。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景与情”的关系,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明确写景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写景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移步法和多感官观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的景物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学习将事物特征与自身的内在情感特征相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写景作文真正做到形象鲜明、情感真挚突出。因此,善用教材,多从“道”与“法”方面去思考、设计写作训练,并弥补教材的不足,让写作训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写作规律,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强烈兴趣,并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要提升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就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意识,对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研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查研究显得非常不足够。例如,作文指导只提要求,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作文评讲从审题到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和针对性,也没有标杆作文的评点,只是选几篇优秀作文展示一下。这样的指导和评奖自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不大。我们来看看这次研讨活动上,两位名师是如何借助对学生的调查研究而作出作文指导的:

(一)广东特级教师马新民老师,通过对一份考场作文卷的分析,发现学生重文采而轻思维的作文倾向,在现场,请高一年级的学生现场打分、讨论,再以自己精到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到,对作文题目的逻辑延伸,写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这对刚进入高中学段的学生来说,起着正本固源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追求浮夸的文风是作文的大忌,在三年时间里,要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在作文中展示一个真实的、深刻的自我。从马老师这节《论说文指导——逻辑的力量》的教学中我们学习到,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作文,准确发现、捕捉学生作文中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认识失误,并得以修正失误。

(二)新加坡的洪瑞春教授,在课前请学生回答“作文困难”的问题,从文章开头、全文结构、文章结尾、欠缺从不同视角探讨问题的能力、有观点但欠缺丰富观点的能力、表达手法掌握不足等方面展开小调查。结果发现,这群初一年级的孩子在表达手法方面感觉困难比较大。洪教授现场为学生作示范,如何做好写作准备规划,从阅读的文章中学习表达技巧,学以致用,让自己的文章焕发光彩。洪老师的这节《从阅读到写作》的作文指导课给我们的启发也相当大。教师对学生写作需要面对、解决的困难经常估量不足,也使我们的指导大大减低了实效性。运用这种前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通过整体规划和具体指导,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切实解决写作困难,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作训练课堂教学时数长期不足的问题。

将两位名师的教学与我们的常规写作训练作对比,就能发现我们需要改善的地方。教师如果能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通过作文分析和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所需,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那幺我们的写作训练高耗低效的现状就有可能发生根本的转变。

三、研究教学,突破教师观念拘囿

在这次研讨活动上,一位专家的讲座和教学给我思想上的震动特别大。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容理诚老师。容老师作了《国学落地,文言助力》的演讲,并上了一节文言文写作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写作的探索和成果。课堂上,那些来自普通学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以《张衡传》为学习对象,通过老师的示范写作、引导评点和学生的作品展示、相互评点、自我修改,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自传和他传,让一堂文言文写作课焕发了别样的光彩。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和投入,看到学生思维的活跃灵动,更看到了学生在努力追求语言表达的规范、雅正。

容老师用他的探索和研究告诉大家,我们不仅要有突破拘囿的勇气,更要有宽广的教学视野和胸怀,大胆研究教学特点,开拓写作课程资源,让写作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引领学生闯出一片写作的新天地。

文言文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过去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尝试,一方面是我们还认识不到文言文写作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学生信心不足,认为学生连现代文都写不好,哪有能力写好文言文?但容老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写作不仅可以开展,且能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既是对写作训练之道的回归,也是对训练之法的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市赤坎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