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生

《新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11月版,79.00元

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标志,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事实上,我国工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期,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为走出危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际贸易保护和科技竞争明显加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沿袭原有的发展方式,既不可能,也难持续。如何适应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优势,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成为我国工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

针对上述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进行了专题研究。该项研究历时两年半,先后听取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工业战线老领导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二十余次。日前,研究成果以《新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为题,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

该书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系统深入地考察分析了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要求,提出并详细阐述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与实施要求。与以往相关研究相比,该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宏观的历史视角。工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体现。从英国的兴起衰落,到美国的独霸全球,再到德国的屡次崛起和日本的失落徘徊,无不印证了一个道理,即大国兴衰的背后是工业的兴衰,离开了强大的工业,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事实上,我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0多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正是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实施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该书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就工业谈工业,系统阐述了工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明确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无论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是城镇化的推进,离开了工业的转型升级,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重心而不能偏移。

另一方面,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技、财税、金融、教育、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保障。从宏观上进行考察分析,也利于更好地发现制约工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系统性的战略举措,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对。实际上,书中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已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得到了明确体现。比如,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直接税(如所得税、房产税等)比重,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

二是鲜明的实践特色。从实践出发,为实践服务,是该项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这一理念,全书按照当前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的逻辑思路,深入系统地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制度保障。

在战略目标上,该书依据“三步走”的国家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了我国工业“推动国家工业化基本实现”和“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两阶段的发展目标。因为这是国家发展对工业的要求,也是工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坚决服务于国家战略,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于战略任务,该书提出首先要“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国的工业还不够“大”——2012年,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美国的1/5、德国的1/6、日本的1/7略多;反映在宏观上,就是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都需要在持续增长中动态完成。书中同时指出,实现这一任务的首要之举是“优化发展环境”,“使工业能够有一个与其它行业比如金融、房地产等大体相当的利润水平,让干实业的人踏踏实实务“实”创新。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在管理体制上,该书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多头分段碎片化管理的问题,深入考察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管理体制和大部门制改革实践,在总结分析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确定政府工业管理职能边界、明确中央和地方不同职能定位、合理划分不同部门职责范围、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的改革思路和实施步骤。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精神内容高度一致,体现了其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

三是积极的创新探索。该书虽然立足于工业发展与管理的实践,但在理论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提供了不少新认识、新观点和新素材。比如关于工业强国,书中指出,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强国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掌控的产品和服务规模上而不是本国的工业生产规模。因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链不断分工细化,原先集中在一国地理范围之内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已分散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来完成。一个企业可以只从事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甚至根本不需要从事加工制造,就可以掌控从研发、设计到采购、制造再到营销上市的整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工业生产规模和份额较大,那可能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工业强国。这一论述抓住了当今工业强国的核心关键——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耐克和苹果公司,再比如半导体企业高通公司、电信企业思科等,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掌控了全球的产业布局和利润分配——将附加值和收益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完成,自身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其它的,如美国2012年发布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我国经济将进入从高速向中速的增长转换期的宏观判断等,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体现和深入分析。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新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一书的出版,对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