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慕原

韦应物,字义博,京兆万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诗诸体兼备,而尤长于古体。其古体诗远承汉魏古风,受陶渊明诗影响颇深,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777)作有《长安遇冯著》,诗曰: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与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及韦应物的其他诗歌相比,此诗历来不受重视,但细读之下,含蓄蕴藉,言简情深,从中可感受到韦应物诗如其人的独特魅力。

“但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首联“客从远方来,衣上灞陵雨”,不仅写了眼前的友人,还交代了诗人未见之景——长安东边的灞陵正下着绵绵春雨。既点到了诗题中的“遇冯著”,又将故事时空拉长,写出了冯著从灞陵冒雨而来的动态过程。颔联只是简洁的一问一答,但文字背后省略了很多实际的生活内容。四句分别以叙事和对话引发出读者对冯著身世的好奇。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以两个叠词写出春日的勃勃生机。“冥冥”,昏暗貌,是以颜色之暗表现花朵盛开、浓密;“扬扬”(亦作“飏飏”),飞扬貌。写燕子轻盈自在飞翔之姿,用词颇工。韦应物善用叠词,如“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寄李儋元锡》)、“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沉沉水容绿,寂寂流芳歇。”(《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等,皆将情感的表达寓于景物之动态描摹中。新颖灵动,富于节奏感。

“昨别今已春”,短短五字,以留白的笔法,将“昨”“今”之间诗人与友人的种种人生遭遇,都留给了读者,可谓言近旨远。“鬓丝生几缕”,是面对历经沧桑的友人的感慨,那几缕“鬓丝”又何尝不是友人别后坎坷人生的见证。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此诗如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图一般朦胧而青翠欲滴,融叙事与写景、感慨与深情为一体,用笔简洁生动,写景如在目前。确实当得起刘辰翁“但不能诗者亦知是好”的高评。

“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

此诗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另有深意。三四两句自问自答,尤需细究。“采山因买斧”典出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要想对这一典故做出准确的解读,必须了解冯著其人。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也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史无明载,仅存的四首诗,均见于《全唐诗》卷二一五。他自称“负薪客”(《行路难》),又自比为“寂寞草中兰”(《短歌行》),也发出过“人事何须再三叹。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行路难》)的哀叹。冯著诗中最能体现其性情的是《燕衔泥》一首:

双燕碌碌飞入屋,

屋中老人喜燕归,

裴回绕我床头飞。

去年为尔逐黄雀,

雨多屋漏泥土落。

尔莫厌老翁茅屋低,

梁头作窠梁下栖。

尔不见东家黄鷇鸣啧啧,

蛇盘瓦沟鼠穿壁。

豪家大屋尔莫居,

娇儿少妇采尔雏。

井旁写水泥自足,

衔泥上屋随尔欲。

“老人”或为诗人自比,可见其生活之寒酸。他对燕子的爱护,流露出善良淳朴的本性,也未尝不是对人世险恶的感慨。

韦应物有四首赠冯著的诗作。五古《寄冯著》写于永泰二年(766)春闲居洛阳时,诗中写道:

亲友各驰骛,谁当访问敝庐?

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写诗人寥落寂寞之际对友人的思念。大历四年(769),冯著应李勉之聘赴广州,韦应物在长安为他送行,作有《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诗,诗中有“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不舍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大历十二年(777)早春,阔别近十年的两人在长安相遇了,韦应物再作《长安遇冯著》。当年冬天,韦应物又有《赠冯著》,感慨“凄惨游子情,风雪自关东”。

此外,同为“大历十才子”的李端和卢纶也有赠予冯著的诗作存世。

卢纶《留别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