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道玉

怎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 刘道玉

纵览古今中外,自文字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只要不是十足的文盲,人们都有过读过书的经历。但是,人们读书的境界,读书的多少和收效是完全不同的。随着各级教育的普及,读过书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读过书、读书人和真正会读书人是不同的,他们的区别简直是判若霄壤。肯定无疑的是,只有那些爱书、爱读书、爱藏书和会读书的人,最终方可成为杰出的人才。

什幺是读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他在文中使用了一个“混”字,指出了某些人读书不纯的动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极少数的人利用权和钱交易从大学获取硕士或是博士学位,就是这种混文凭作装饰品心态的表现,他们从而亵渎了学位的真正学术价值。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大学普及化的程度。但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抱着混文凭的人,其数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那幺,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会读书的人居多,而会读书的人可能只是少数。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依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幺,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深知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必须营造一种恬适娴静的心境,唯有此时才进入到浩瀚书的世界。他们通过读书,以达到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如此的心境,通过读书达到增智慧的目的,那无疑就是会读书的人了。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他以“窥”、“望”和“玩”三字形容读书的态度,也恰好地反映了不同年龄的人读书心境。我已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一生都是在与书打交道,读书、教书和写书成了我的全部的精神寄托。依照张潮的论点现在我也到了“台上玩月”的阶段了,读书的功利性对我已经没有任何的诱惑了,因为我已经不需要获取文凭、晋升职称或是申报成果奖了。什幺叫做“台上玩月”?我理解所谓的“玩月”,就是完全摆脱了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以超然的态度,欣赏书中的知识的美,品味知识的真正价值,以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

我虽然是一个老年的读书人,但绝不敢自诩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至今,我仍然还在层次。在汉语词汇中,有通达、通彻、通晓等语汇,都是指对某一事物透彻的了解之意。我们常常所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博古通今”、“心有灵犀一点通”和“一通百通”等,就阐明了“通”字的深刻蕴意。

那幺,怎幺才能达到“通”的境界呢?这就是悟性的功能,悟是通向智慧的唯一途径。古人说,学必悟,悟而生慧,因此悟性之有无是区别读书人优劣的主要分野。悟性是能够学会的,但却是不可以教授的。一般来说,悟性的获得是在娴静的冷环境中,通过自己反复揣摩,不断的内省、反思、渐悟、顿悟,从而获取智慧。渐悟与顿悟都是获得智慧的途径,不同的渐悟是逐渐的,而顿悟是突发的灵感,像创造性的灵光一闪念就是顿悟。窃以为,读书人只有获得悟性,才能达到“通”的境界,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摘自《书屋》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