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刚

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伐秦。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兵进至咸阳郊外,于蓝田大破秦军,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王关中。

刚开始,刘邦想住在秦宫,那里美女多,金银财宝也多。樊哙说,你想做富家翁,还是想要天下呢?就是这些东西使秦灭亡的,对你有什幺用呢?你赶紧还军霸上吧。刘邦不听。张良又说:“为天下除残贼,应该简朴,应该低调,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樊哙的劝告。”刘邦听了张良的劝谏,还军霸上。

公元前208年12月,项羽率军北上连破秦军,与刘邦会于鸿门。鸿门宴后,项羽入屠咸阳,杀秦宗室,焚秦宫室,劫掠关中。咸阳变成一座空城,关中百姓大失所望。

一个姓韩的读书人,来见项羽,说关中乃四塞之地,土地肥沃,可都可霸,你怎幺把它烧了呢?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就像穿着漂亮衣服在夜里走路,谁能看得见呢?读书人从项羽那儿出来,骂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之后,把他给烹了。

刘邦和项羽起兵的时候,刘邦48岁,项羽24岁,两个人年龄差一倍。籍贯也相差不远,都是苏北人,一个在今天的宿迁,一个在今天的沛县,当时叫下相。项羽在下相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他们之间的楚汉之争,也是千古话题。

刘邦跟项羽,在各自总结成败经验的时候,很不一样。刘邦讲过:我不行,但张良、萧何、韩信是各方面的翘楚,我因为用了他们才取得胜利。项羽有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他失败了。项羽在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时说:我从来没打过败仗,不信我现在就跟你打一仗比比看!所以他说,他的失败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对于楚汉之争的胜负,现在有人讲项羽是要维护分封,刘邦是统一,论断太简单了。刘邦也搞分封,也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和同姓王,所以应该排除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刘邦和项羽的成败。

应该看什幺呢?其实应该看他们的用人,因为领导做事说白了就是用人。自己做事叫匹夫之勇,让别人做事才是领导能力。让别人给自己做事不容易,自己亲自做事倒是最容易。

在整个的战争中,项羽都是自己打,他哪都可以打,谁也打不过他。但刘邦呢,他不是一个人在打,他是在下一盘棋,他用韩信,用彭越,用萧何,还有张良。刘邦最大的本事体现在他用韩信,这是刘邦的一生成功最关键的,也是他领导力的最高体现。

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没有功劳,没有打过仗,而且还是从项羽那边过来的,刘邦这时候已经是汉王了,他手下都是追随他从沛县一路打过来的,如周勃、樊哙、曹参、王陵,哪一个都是人物,但是刘邦这时候能够用韩信,还用到最高的位置上,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虽然刘邦刚开始并不看好韩信,给他治粟都尉的头衔,就是今天的粮食局长。韩信干得没劲,跑了,萧何追了两天,才把他拽回来,向刘邦推荐,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刘邦能够采纳萧何的建议,重用韩信,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军。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而这种过人之处是很难学的,这是他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更重要的,刘邦还能很好地驾驭韩信。

驾驭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制度,一种是文化。制度塑造人的行为,文化塑造人的思维和心灵。比如唐三藏用孙悟空,紧箍咒是制度;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心灵层面的影响,而不是单靠制度所能约束的。

对韩信心灵和制度的影响,刘邦都有。制度上,韩信的军队都是刘邦的,下面那些大将,如周勃、樊哙,都是刘邦亲信,所以韩信不敢随便乱来。在最关键的时候,封齐王之后,韩信的老乡武涉受项羽之命来策反,连他的谋士蒯彻都建议他单挑,不要跟着刘邦,但韩信都严辞拒绝。韩信说: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授我数万之众,言听计从,我为什幺背叛他呢?“虽死不易”,他认为刘邦对他有恩,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