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宇虹

受“文革”影响,1966 年至1969 年的4 年间,全国大学都停止招生。而1970 年到1976 年,这7 年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招生。

没有硬性、公平的操作方案,使得“群众推荐”往往走了过场、“领导批准”为走后门提供了方便。当时还流行“血统论”,出身不是工农兵家庭的子女,基本上推荐无望。而取消文化考试,不仅使得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差异很大,更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整顿大学招生方法和教学质量,恢复高考,迫在眉睫。

“来得及!来得及!”

1977 年7 月底,正式恢复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邓小平主动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并且开始筹划在8 月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表示要“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的人参加”。教育界的15 个名额中,就有来自武汉大学的查全性。

为期5 天的座谈会,除了有半天因外事活动没有参加,邓小平天天到场,从头听到尾。“参会的都是着名学者,我开始两天没有发言,听他们讲。后来,看小平同志这幺认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很可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在本子上写讲话提纲。”查全性回忆道。

8 月6 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提到: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是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听后直言:“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幺大学!”查全性猛然就被触动了,多年看在眼里的招生制度弊端,和由此感受到的教育危机瞬间令他“冲动”了一把:“邓副主席,我要发言。”

“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查全性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了人才,“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随后,他还阐述了自己对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招生报考制度的建议,并郑重表示:“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办!”

查全性一言,如平地惊雷,举座惊讶,却立马纷纷响应支持。邓小平在赞同之余,转头一问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

其实,在这场座谈会召开之前,教育部已经形成了1977 年高校招生方案,连招生文件都发了出去。而邓小平的想法也是,用一年时间做准备,1978 年正式恢复高考。

查全性赶忙插话:“来得及!来得及!宁可推迟两个月高考,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格,浪费损失可就大了!”刘西尧则回答:“只要收回文件,重开招生会议,还来得及。”邓小平随即一锤定音:“好!就从今年起恢复高考!”

1977 年11 月,这场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改变了27.3 万人的命运,其中,就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人。

为什幺是他站了出来?

实际上,恢复高考是迟早的事,但查全性独特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关键时刻打动了邓小平,使得恢复高考提前到1977 年。为什幺是他站了出来?其实也有迹可循。

1977 年,查全性参加全国教科座谈会,提出恢复高考建议(三排左八为查全性)

1962 年,查全性在实验室给学生们讲解自制的旋转圆盘电极

1962 年,查全性和学生讨论滴汞电极上的吸附研究

查全性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查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建了武汉大学物理系,是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因此,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理解也早就深入了查全性的内心。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查全性选择留校任教,并在1959 年从苏联进修回国后,克服重重困难,筹建武汉大学化学系电化学研究室,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青年,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现代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再看回1977 年的那场科教座谈会,当时参加的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年龄多在六七十岁。查全性在其中不过是位副教授,时年52 岁。“如此重要的大会,为什幺武大要派当时还只是副教授、相对较年轻的查全性去参加呢?”查全性的学生、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院长庄林认为,查全性先生当时就已经是武汉大学名声大噪的才子,而且他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理解当时查老顶住的压力。”

原来,庄林也询问过自己老师当年在座谈会上的一番直言,是否如有些人声称的是事先有人授意?查全性则平淡而坚定地否认:只是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只是讲了几句真话而已。

“他认为正确的事,一定会去推动;他认为错误的事,一定会去阻止。”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陈胜利的眼中,查全性为人低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凡事尽力求证,不会轻易就一件事或一个人下结论,但就恢复高考一事,他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因为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正确的事情。

“我有这个机会讲真话,这个机会难得。我敢于说,主要觉得小平同志亲临会议,如果说了,可能解决问题。冒一点风险是值得的;如果不说,错过这个机会太可惜了。”查全性说。

后来,他还曾积极倡导恢复研究生制度、建立学位制度和科学基金等,“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的个性始终贯穿于他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之中。

一本书,一个平台和一个领域

成为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后,查全性在高等教育界一举成名。有人曾想将座谈会的场景做成浮雕,征求查全性的意见时,却得到回复说“不要把这些东西都放在我个人身上”。“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不过是再次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实验室和那一方讲台。

1980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后,查全性仍然时常穿着一身工装,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

20 世纪90 年代初,锂离子电池问世不久,查全性就明确指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等到后来这一问题引起高度关注时,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他的着作《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一经问世,就成了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经典学术着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而到了80岁之际,仍在埋头科研的他还出版了自己在化学电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论着《化学电源选论》。

专注科研的同时,查全性也从未怠慢每一堂课。

他在85 岁高龄时,只为给本科生准备一堂公开课,都会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分析、梳理相关问题。在制作课件时,他还会请自己的学生,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杨汉西作为听众,对其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提出建议,然后仔细斟酌、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查全性曾悄悄告诉杨汉西,随着自己年龄增长,能够上讲台的机会越来越少,更要珍惜每一次上大课的机会。杨汉西记得,查全性最后一次在大教室的讲台上,面对200 多名本科生,他从上午8 点一直讲到12 点。然后又鼓励同学们提问,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直到大家不得不宣布下课。“可以说,查老师完全是在拼命为本科生上好每一堂课。”杨汉西感慨。

“一本书,一个平台,一个领域,这是查老师一生专注做的三件事。”他的学生陆君涛如此概括其一生。“一本书”为《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一个平台”是查全性筹建的武汉大学化学系电化学研究室。“一个领域”则是指他推动了我国电化学科研领域的发展。

2019 年8 月1 日,查全性因病逝世,享年95 岁。他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毫无保留地留给了后来的学者,而他主导下的武大电化学团队,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化学优秀人才,如今不少已是行业精英和科研中坚。

“科学的成就,来自于千万科学工作者的默默耕耘。然而,由此建成的科学大厦却如此辉煌。每念及此,心旷神怡,身为科学一兵,其乐融融。”科研与教育,一生两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