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大利好朋友洛蒙德最近正在筹划一场浪漫婚礼和蜜月行程。问起意大利人结婚是否有彩礼,洛蒙德说在他的家乡撒丁岛,如果想求婚,男朋友会带着父母的一个礼物送给女方——虽然不叫“彩礼”,但意思是一样的,内容也是一样的,都是“钱”。当然,根据经济状况可多可少,正常的彩礼数字折合人民币大概1.5 万~2 万元。听说中国的礼金高达10万元以上,洛蒙德表示不能理解:什幺样的年轻人能出得起这幺大的一笔费用娶妻?听说大部分情况下是父母来支付这笔费用后他更加诧异:这是什幺逻辑?很难给一个罗曼蒂克的意大利人讲明白彩礼对于中国人“结婚”的意义。

北京人老皮曾经对“彩礼”这封建余毒进行过猛烈抨击:彩礼是什幺东西?明明爱情是无价的,恋爱是自由的,结合是平等的,为什幺拿出卖女儿的架势,横鼻子竖眼敲诈男方一笔才觉得“不亏”呢?然而,激进的老皮最终也没能坚守住自己的立场,去年乖乖地交出了数目不小的“买老婆费”,喜抱美人归。跟老皮持截然相反态度的是回族的大维。据说回族小伙娶媳妇的费用在18万元左右,大维是有志青年,这些年自己创业赚了不少钱,他不但是彩礼的拥护者,还巧用彩礼的捷径,娶到了如花似玉但家境贫困的媳妇,平衡了自身外貌条件的不足,又表达了一掷千金的决心,也算是皆大欢喜。

是证明,也是隐患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张2020 年各地彩礼的列表,福建和浙江并列榜首,平均彩礼20 万;江西、河北、山东也不客气,要15 万;甘肃紧追其后,要13 万;陕西、湖南开出了12 万;北京、上海、新疆、湖北等地亦在10 万以上。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价格表出现,调查机构和数据权威度未知,却也可以看出彩礼在婚姻中“牢不可破”的地位。

原本是喜结良缘的好事,却因为彩礼横亘其中而变得微妙且不快,高昂的结婚成本面前,很多人甚至恐婚,恨彩礼,似乎彩礼成为了结婚路上万恶的头号杀手。而在很多女方家庭看来,彩礼也是真金白银的试金石,对方和他的家庭家底、三观以及为人处世,通过彩礼都可窥见一斑。

彩礼自古就有。相传,伟大的华夏族祖先黄帝有一次路过西陵遇到了嫘祖,二人一见钟情,于是黄帝便到嫘祖的部落提亲。嫘祖部落看到是黄帝就纷纷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是又怕委屈了嫘祖,便问黄帝“你用什幺证明你喜欢嫘祖”,于是黄帝把最珍贵的宝物送给了嫘祖,嫘祖很是感动,也把最珍贵的蚕丝送了黄帝。后来人们纷纷效仿黄帝和嫘祖相互送礼来表达真心——这便是中国彩礼和嫁妆的由来。

由此看出,彩礼最初的意义是试探男方娶妻的决心,与买卖无关。古籍《礼记·昏义》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若你将所娶之人视为珍宝,足够重视,你会不惜用一切拿得出手的宝物去证明自己的真诚。最重要的是,古代在下聘礼前,男女是见不到面的,娇妻不但珍贵,而且必须要守规矩才可以顺利迎娶。到了西周时期,人们逐步细化了“真诚”的表达方式,将婚嫁大事定位六个步骤,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送聘财,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这种形式延续到民国时期。

在缔结姻缘之前,双方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认对方的心意,彩礼算是最好的物质证明,但未必是倾尽所有去表达,有时候几头牛、几匹布亦可成就好事。彩礼作为一种心意手段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家庭会把彩礼当做发财致富的小捷径,觉得养大女儿不易,一定要“捞回本”,当然,持有这些狭隘想法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女方未来的丈夫,男方主动愿意孝敬岳父母是一回事,岳父母因此天价要挟则是丑陋。现在也有不少女性意识开放,并不太在意彩礼,甚至很多家境好的女孩,父母愿意拿出相当一笔钱来帮助年轻人安家,这已经是打破了固有的成规,前提是双方自愿。

国外的“彩礼”

“彩礼”文化寓意深刻,并非中国独有,只是形式和叫法不同,也是由于文化风俗上的差异。

我认识的所有美国年轻人几乎都没买房子,他们甚至认为父母不应该对他们结婚这件事表示出什幺该有的态度,更别提“钱”了,“平等”的要求渗透在生活细节上,结婚这件事也一定是平等自由的存在。

在跟现任女友认识之前,迈克甚至从没想过结婚。一个意外的机会,迈克来到中国求学,和现在的未婚妻——一个传统家庭长大的北京姑娘一见钟情,俩人打算结婚。迈克想法很简单,结婚就是结婚,注册一下,宣布一下,万事大吉。北京姑娘却为难了,她可以理解迈克作为美国人的潇洒,但她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理解不代表认同。她觉得,既然迈克打算在中国生活,就该尊重中国文化,否则就算自己愿意,又该如何向父母交代?亲朋好友如何看待?街坊四邻如何评论?

迈克告诉她,在美国,极少有年轻人会因为结婚去筹备一大笔钱,他不会向父母开口,也不会让自己妻子的家人为此操心——结婚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吗?为什幺要管那幺多人的感受呢?

结婚明明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缔结亲缘的事,为什幺把它如此轻描淡写为两个人的事?难道结婚不需要举行婚礼、不需要买钻戒、不需要准备婚房、不需要购置家具?那结婚的意义到底是什幺呢?北京媳妇不解,迈克解释道:结婚只是一种契约,说明我俩打算一起携手走后半生,戒指是可以买的,但也要量力而为,婚房是未来的事,除了有钱人,没人会为婚礼花费去伤脑筋,也没人觉得结婚会值得一个年轻人去负债、受罪——这还是结婚的意义所在吗?

跟彩礼相对的是嫁妆,也就是女方父母将财物赠给男方家庭。多数保留相关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彩礼和嫁妆并行。在美国,一般是男方出钱打造一对钻石戒指,价格因人而异,经济情况好的就贵一点;女方出钱举办婚礼宴会。而且,双方父母一般还会再出一笔钱给新婚夫妇用来蜜月旅行,这笔钱有男方父母出的,也有女方父母出的。

欧洲正好相反,过去的欧洲因为尊重女性,所以反而有女方要陪嫁大笔嫁妆的习俗。就像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所反映的,那时的英国因为阶层固化,所以普通的乡绅阶层并没有多少飞黄腾达的机会,迎娶一个带有丰厚嫁妆的富婆就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之一。所以在当时的英国,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个死了丈夫继承大笔遗产的寡妇,往往比家境贫寒的少女更有吸引力。

日本各地风俗略有差异,男方家里一般出一笔钱(不多,折合人民币几万块)给女方家里做聘礼,但是女方一般要买大约等值于这笔钱50%的礼物带回到男方家。另外,日本女性结婚的时候一般不会要求男方有房子,但是很看重男方是否有工作。大多数日本夫妻都是结婚后暂时租房子,然后一起攒钱买房子,何况,现在也有很多日本女性步入职场了,并不一定是男主外。

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用核心家庭的模式,成年子女完全自主,这种自主体现在经济上、婚姻选择上和家庭生活中。父母干预子女婚姻不是普遍现象,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而在比较传统的社会中,婚姻仍然是两个家庭缔结关系,父母不同程度地要对子女的婚姻生活进行干预,就需要靠某些财物往来确定责任和义务。所以,彩礼并不是一笔简单的赠与,往往是有附加条件的,这附加条件不仅仅是一场婚姻,而往往意味着父母对婚姻的参与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