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甜 怡

相比于北方牧区对羊肉的唾手可得。在江浙沪,羊肉是一味讲求时令仪式感的食材。每当秋风乍起,从苏北到浙南区处处羊肉飘香。

白切,是对羊肉最大的尊重

白切,是检验羊肉品质的法宝,也是对一块好羊肉最大的尊重。

在上海,白切羊肉要用老汤,柴灶木桶慢火炖煮几个小时,皮肉酥烂软绵,香味浓郁不腥,肉形不散但入口即化。

杭州人把白切羊肉叫做“冷板羊肉”,也叫墩头羊肉。羊肉切大块下锅后,压上重物长时间炖煮,这也是为了让羊肉酥烂不散形,肉质更加紧实弹韧。羊肉放在墩头上,熟悉的老客来了,老板会问:今朝要腱子还是腰峰?顾客选毕,老板切好,搭上椒盐蘸料即成。

与杭州的冷板羊肉对应的,是浙江绍兴、江苏无锡的“压板羊肉”。将煮熟的羊肉捞出去骨,浇上浓汤,上下以熟羊皮裹之,而后覆上木板重压,入冰箱冷藏。食用时切片上桌,皮肉之间略带胶质,夹起一块颤悠悠,入口Q弹有劲,有羊肉香又不膻。

其他诸如温、台、金等地区,也都有自成一派的白切羊肉吃法。在南方,白切羊肉是冬令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冷菜,看似不起眼,缺了却会让人觉得宴席掉了档次。

红烧,浓油赤酱才是江浙本味

南太湖平原出产的湖羊,肉质细嫩肥美;每到秋冬吃羊时节,杭嘉湖平原上的甘蔗也到了收割之季。羊肉的鲜,遇上甘蔗的甜,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因而在浙江嘉兴、湖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红烧羊肉。

大块羊肉用稻草捆扎,每一块都是肥瘦相间,最好带着皮——南方人是最喜吃羊皮的,白切的羊皮口感弹牙;红烧的羊皮则软糯细腻,别有一种浓郁风味。在羊肉入锅前,还会在锅底垫上几节甘蔗,完美中和了羊肉的膻和酱油的咸。待到羊肉软烂、羊皮糯滑,一大口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羊肉在嘴里咀嚼,回味油润香甜,层次丰富。

嘉兴人和湖州人,会把红烧羊肉拿来搭配面条,唤作“酥羊大面”。每到立冬,家家面店门口张贴启事——“自立冬日起,本店供应酥羊大面,欢迎品尝。”总有顾客愿意为了那一碗面起早摸黑,天刚放亮就跑去排队候着。

羊汤,藏书羊肉的正确打开方式

苏州地区吃羊,首推藏书羊肉。藏书人吃羊肉讲究活杀,吃的是一个“鲜”字。当地人认为对待藏书羊肉,最经典的方式依旧是羊肉汤。

正宗的藏书羊汤,醇厚深沉,汤色乳白,香气浓郁,肉酥而不烂,口感鲜而不腻,一口藏书羊肉汤入口,滋味层层递进。要做出这种滋味的汤,只能依靠羊骨和羊肉一点一点的熬,办法虽笨,却是做出好羊肉的不二法门。待到汤浓肉烂,醇香的羊肉汤伴着烂糊的羊肉,大口喝汤、大块吃肉,才是藏书羊肉正确的打开方式。

好羊肉,要物尽其用。待到羊肉吃尽,再往羊肉汤里下一把苏式细面,一碗汤头鲜甜、面条爽滑的白汤羊肉面自然而成。清冷的秋冬早晨,来上一碗热气翻腾的羊汤面,一整天筋骨都是活泛的。

羊锅羊煲,江南人也能吃得粗犷

江南人吃羊,倒也不全似苏州入那幺精细。尤其是在浙江境内,杭州有“掏羊锅”,温州有“羊肉煲”,都是大锅炖煮、大口吃肉,快意得很!

“掏羊锅”仅在杭州仓前可见:整只羊连同五脏六腑全部放进半人高的锅里,猛火文火一顿伺候,有顾客上门了,老板好像表演杂技一般,拿出一把大铲子,站在梯子上伸进羊锅里掏啊掏啊,一会儿工夫,羊肉暖锅、冷切羊肉、羊血汤、羊骨头、羊脸就摆在桌面上,成就了一桌全羊宴。席面了了,顾客喊着老板上盘蔬菜清清口。于是老板捞一勺羊汤,撇去油沫,下一把小青菜,一桌状似粗犷的“掏羊锅”下肚后,再用清爽的菜蔬来收个尾。

温州“羊肉煲”讲究有两点:一是在用料的选择上,选羊排、羊腿肉,剁成小块,所以还要将肉里藏着的脂肪和“筋头巴脑”都一一剔除;二是加大量黄酒和酱油烧制。在温州,“羊肉煲”最出名的地方是桥头镇。每到冬夜,温州人就会想起家乡浓油赤酱的“羊肉煲”,和那碗用羊肉汤汁拌的白米饭。足可见一锅“羊肉煲”下肚后的温暖妥帖。

其实又岂止是温州人?爆竹声里的一盘白切羊肉,清晨一碗细腻鲜甜的羊肉面,深夜一锅安抚饥肠的“羊肉煲”……每一样,都是来自故土的味道,拼成了江南游子温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