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 阳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万物有灵皆有师》)

每到换季总会收拾出些“鸡肋物品”,用处不多,弃之可惜,此时便会想起50 多年前的“委托店”。或许对他人来说,委托店只是利民之处,但于我家来讲,则是救急“圣地”。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因家道中落,我家常到委托店托卖旧物。母亲先让我把家中料子较好的半新衣物拿去托卖,柜上出价还算公道,尚能为我家解困数日。后来,家里仅剩的几枚小金锭子也被拿去变卖了。柜台里的人将小金锭子用金属钳子剪开,先看里面的成色,再用天平砝码称重,最后换来92 元,可维持家里两三个月的生计。

这家委托店名叫“芦庄子”,位于和平路西端。当时的和平路是天津最繁华的地段,这家店为何名字如此土气?老店员的解释是:原来这里是一片大开洼,里面长满了芦苇,住在附近的几户人家便就地取材,用苇子秆编织席子,用苇子叶包粽子。此地便叫响了“芦庄子”的称号。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和平路原来的商业中心遭到炮火毁坏,芦庄子逐渐成为商贾们的转移地带。他们把水洼填平,摆起了地摊或自建简易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