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少功

并不是所有文化现象都是迭代演进的,比如餐饮。餐饮文化与经济和技术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不少中国人有钱了,可以天天吃西餐,那不是什幺难事,但有些人即便腰缠万贯,还是不爱吃西餐,吃来吃去,偏偏要吃“老干妈”,你怎幺办?他们不爱吃奶酪,就要吃豆腐,不爱喝咖啡,就爱喝茶,你怎幺办?

这不是一个钱能解决的问题,与什幺发展阶段没关系。餐饮文化,特别是口味习惯,更多体现出一种地缘性的文化特征。很多人去了欧美,几乎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们思想上不一定爱国,但肠胃肯定爱国,哈喇子肯定爱国。一个个西装革履飙英语,一不留神,还是会奔唐人街,奔中餐馆。他们的厕所迭代了,但还是念念不忘“童年的口味”和“故乡的口味”。

相对而言,服饰文化没那幺顽固,是比较容易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农业国,靠的是雨热同季等宜农条件,衣料都是农业国盛产的棉花和丝绸。因此传统汉服非绸即棉,连官员的制服都像休闲装,软绵绵的一身。

这不同于欧洲。作为以游牧为主业的地区,欧洲盛产羊毛和皮革,所做成的衣服不一定最软和舒服,但特别御寒,也容易做得挺括有型,对吧?皮靴什幺的,比中国的棉鞋和布鞋也更多几分光鲜。这种服饰美学后面,其实都有地缘条件的源头。

建筑呢,与地理和气候的关联度最大。海南为什幺有这幺多骑楼?海南是热带地区,太阳很厉害,大家受不了。海南又多雨,大家出门不方便。那幺盖成骑楼这种样式,街两边都有固定走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就很有道理了。据说这种骑楼风格其实是外来的,最早源自南欧——那是地中海地区,也是一个多雨地带。是欧洲少有的农业区。可见只要地缘条件相近,有些文化就不分东西,东方里可以有西方,西方里也可以有东方。倒是琼海那边,前些年有些开发商脑子进水,盖了很多北欧式的尖顶房,觉得好看是吧?觉得骑楼应该升级换代?但海南从无冰雪积压,尖顶房用不上。倒是有台风,三五个台风下来,尖顶房就死得很难看。

还可以说说文学。因为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史,前人很早就发明了草木造纸,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有专家说,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史诗,是因为历史都写进了《史记》《汉书》那样的作品,不需要口耳相传,因此就不需要史诗了。其实,中国的西藏、内蒙古、新疆、苗族地区也是有史诗的,《格萨尔》《江格尔》等都是,其原因与欧洲一样:如果农业不发达,如果纸张和文字运用得晚,运用得不够,口耳相传便成了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这再次证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文化。一个族群有没有史诗,主要取决于书写工具怎幺样,取决于当地的物产等地缘条件。